文化路随笔(十六):大学的细节
(2012-12-12 23:25:09)分类: 若有所思 |
星期一,我结束上午的三四节课正准备离开教室,一个男生进来,随手把几本教材撂在了教室的第一排课桌上,返身走了出去。
我叫住他,明知故问:“下午的课,这么早就来占位子了?”
“是的!”他微微一笑,没有多说其他。
看穿着打扮以及面相,干净大方,礼貌有朝气,凭我的判断,应该是大一的。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在东校区教学楼前两个所谓的“学长”对几个在上课铃即将响起之时飞奔前往教室上课的学生的调侃嘲笑:“这肯定是大一的……”
一群孩子在鲜红迎风的意念里狂奔,
当他们累了,无意中回头
——这是多么美丽而茫然的一个瞬间!
我也想起欧阳江河的这几句诗歌。
美丽往往就是在瞬间,一些不为大多数人知的细节。
最近,东校区教学楼每一个教室门前多了一张课程表,我在课上问我的学生们,你们注意到没有?绝大多数人茫然地摇摇头。我再问,这课程表有什么用?有学生脱口而出,为了让掌握教室的利用率,方便学生自习。我说,我更希望你们在有空的时候,去各个教室旁听你们感兴趣的课。
这也是我班上那位女生提出这样创意的初衷。
10月的末尾,我班上的一位姑娘跟我建议:给每一个教室制作一张课程表,一来可以开放教室作为自习室,免去同学们抢占图书馆自修室座位的痛苦;二来可以方便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旁听不同的课程。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我应该珍惜这样的学生的这样的用心的建议,我得帮助这位姑娘。因为,当我每一次在教学楼看到用冷冰冰的锁和门阻隔起来的冷冷清清毫无人气的教室,每一次周末经过教学楼的西面,看到那里的门被锈蚀斑斑的锁锁着,我就纳闷儿:一所大学的教学楼和教室为什么要锁起来?
被锁住的不是门,其实是心。
于是,我在两天后把这位姑娘写的建议书转交给了学校的某个领导。我要感谢这位领导,不仅很快地通过邮件回复并肯定了这个建议,要我代为向这位学生道谢,同时还当面给我“汇报”了事情的进展和解决方案,并再次向这位学生表示感谢。终于,通过专题会议,这多少年来有多少师生呼吁但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真的很感谢这么有执行力的领导,也因为,他注意到了细节。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并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认为,所谓大学者,细节更不能忽视。
一所大学的校园,更需要精心设计。
一所好的大学,校园应该有合理甚至完美的功能区布局,就像我们建造、装修一所房子一样,厨房、卧室、书房、卫生间、客厅、餐厅等都应该各居其位,不是简单的切割,摆放,而是一种和谐的布局,人生活在其中,可以得到一种空间上的享受。一个学校也是如此,比如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娱乐活动区、景观区、学习区等等等等,都应该作一番周密的设计。显而易见,生活区和学习区肯定不能设计在同一个区域,不然,一边是图书馆、教室莘莘学子的埋首苦读,一边是食堂锅碗瓢盆的叮叮当当,肯定是不和谐的。不是食堂锅炉的嘈杂干扰了学生思索冥想的大脑,就是香飘四溢的饭菜诱惑了学生的鼻、胃。再例如,生活区和娱乐活动区万万也是不能在一起的,难以想象在清新的早晨或者宁静的黄昏,甚至静谧的夜里,突然闪现甚至持续四面楚歌,歌舞升平的浮华与喧嚣。所以,设计一个建筑,仅仅靠建筑家是不行的,必须还有美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
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但是,大学,归根结底还是学校,所以学习永远应该是摆在首位的。再所以,教学楼和图书馆在一所大学里的分量是举足轻重的,这两个庞然大物站在那里,就足以说明一切的一切。我理想中的教学楼,没必要是一座连体的巨大建筑,把所有学院的设备、学生以及教师都充塞在里面。而是应该根据学院的不同,根据学科的不同,建造各有特色的教学楼,哪怕是东一座,西一座,也无所谓。甚至,拿我们学校说,我们有12个二级学院,就可以建造12座教学楼,楼不必很大,可以容纳本院学生即可。每个学院一座教学楼,办公室也可以在里面,这就使学生有一种归属感——我们有一个“家”,或者说,一座“房子”,它就在那里等我们。就像人文学院,不能把教学楼建得古朴一点,至少可以人为地把它打扮得“文化”一点,走在其中,或坐在其中,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咱是人文学院的,咱们是在人文学院。比如机电工学院,一进楼内就可以让人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学生们如果愿意,甚至可以在里面通宵达旦地做实验。当然,这些楼里,除了教室 ,还可以有各种学习活动室,比如多功能厅、报刊阅览室等等,不用很大。一个学生的学生,不管大一或者大四,不管男生或者女生,不管老师或者学生,都可以在里面学习、娱乐、休息。我们不用像现在一样四处奔波去寻找一个可以安静仔细的地方。因为,它就站在那里,站在那里等我们。只要我们有爱上它,爱上它里面的一切,包括知识。再当然,既然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大家也必定会是爱护有加的,而不会在教室的墙壁或者课桌上充斥着那些低俗的所谓的“课桌文化”。
图书馆呢,不需要大气,但是一定要显得厚重。它不应该突兀在学校大门口,而是应该躲藏在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之后才能到达的小树林之后,甚至,仅仅是突兀在我们心里。图书馆要有很多书,这自是不必讲的,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都能满足求职的心。里面有自修室,那也是必定的。但是,自修室里不能太空洞,自修室应该和图书阅览室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会使得空间在空旷,也不至于使我们的视野或者心灵无所依靠。在这里,我们既可以写字,也可以看书。可以看自己的书,也可以看“别人”的书。看一会,累了,打个盹,那我们也是睡在书香墨纸里,不必显得太窘迫。最好,还有几个教室可以通宵灯火明亮的,因为,有时候沉浸在书本里是难以自拔的。
再来谈谈食堂吧,民以食为天,大学也是如此。所以,食堂应该是最以民为本的地方之一。大学里的食堂,应该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作息时间来决定开放时间,这样不至于食堂在在某个时间内过于拥挤,也不至于使某些“朝五晚九”的师生饥肠辘辘、无处觅食。最好,还有一个食堂是全天候开放的,当然,具体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至于食堂的空间大小,容纳量,我觉得应该按照1:1.1的比例来设定,现在社会生活工作节奏那么快,教学、学习也是如此,所以,就餐应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至少我想我是难以在一个人生鼎沸、拥挤不堪的地方悠闲地进食的。最重要的是,没有必要专门为教师建造专门的食堂,或者划定就餐区。食堂应该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地方之一,轻松的环境,轻松的心情,这很必要。可以谈谈天,说说地,交交心,唠唠嗑。当然,谈点学术那是最好的。最多只需要为教师设定几个专用窗口,以缓解教师特别是那些老教授苦苦排队等待的脚力疲劳。如果,再苛刻一点,则食堂的饮食种类可以丰富一点,餐具可以精致一点,光线可以充足一点,服务员可以热情一点。
校园里,还可以选择一个宁静的角落建造一些教师公寓,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生活在校园里,行走在校园里。教师,不应该只是出现在课堂上,也应该出没于学生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做到言传身教,行为世范。教育,就应该是教书和育人的结合。就算,相互远远地看着,或者擦肩而过,或者会心地一笑,都是踏实和谐的。就像顾城说的: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在人流来往集中、显眼夺目的地方,最好安个电子大屏幕。因为,有时候,校园太多的活动信息、宣传海报、横幅传单实在是过于铺张浪费。有个电子大屏幕,可以将很多信息在上面滚动播出,一来节约空间,二来节省资源,三来可以持久保留。当然,一个大学校园是少不了横幅海报的,这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但是,不是随便什么芝麻绿豆大的事情都要如此,否则,那样不仅虚张声势,而且浪费得很。如果,再完善一点,再追求艺术一点,可以再腾出个墙壁来,做一个集中地信息张贴栏,不管公家的,私人的,只要不反动叛国,不违法乱纪,不言语辱人,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张贴信息,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交流。至于内容,可以打印,但是,我建议,最好是手写,那样显得返璞归真,也不是为练字的一大途径。
再说说风景吧。
一个学校,最好像一个小小的生态园,有山(假山也可)有水(湖水足矣),有桥(有水当然得有桥)有路(这似乎是一句废话)。最好有一个幽静的地方,譬如说一个在校园深处的幽静的小树林,小径曲折,木叶遮天,野草蓬勃,泥土芳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学生嘛,年轻人谈谈恋爱,说说情话,偶尔亲个小嘴,捏把翘臀,搂搂抱抱,卿卿我我也是人之常情的。青春嘛,难免冲动。但是,请你们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地调情。食堂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相互喂饭亲嘴的;教室时用来读书学习的,不是用来打情骂俏的。水波荡漾、花木纷繁的湖畔,最好用来晨读晚习;青黄相济、风气云翳的草坪,最好用来坐而论道;至于在寝室楼前、实验楼边、主干道上,搂搂抱抱,黏糊黏糊,则似乎更是有伤风化,不堪入目。所以,给你们一片僻静的小树林吧,当然,也不能太过于激情。人生应该有所保留,生活也是如此。
再来说说人吧。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克拉克•科尔和玛丽安•盖德在《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时间、地点与性格》一书力,通过对若干美国大学校长及其配偶、其他有关人士进行了800多次访谈后所提出了对校长的新的见解。书中揭示了大学校长们的经验与期望,探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及校长们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决策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本书重在分析校长岗位以及这个岗位如何被不同时间,不同校园环境,不同校长风格、战略、策略所影响。核心观点是:要理解大学校长职务,就必须充分意识到每个校长的独特境遇——时间、地点的巨大限制以及决策时人类行为的反复无常。因此本书的主题就是,校长职位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注重细节的。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克拉克这本书,第一句是:校长应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第二句是:校长应该是普世文化、泛学科理想的象征;第三句是:校长应该要注意细节。
这又从管理者的角度证明,细节决定一所大学的成败。管理者,包括学校领导,也包括教师,甚至,还有学生。
今天中午,偶尔读到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全美最佳教师隆·克获给学生制定的五十五条班规,这位小学生制定的五十五条班规,我想,很多人看到会汗颜和羞愧的。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条:“进门时,如果后面有人,请帮他扶住门”,这让我联想到我多次在食堂门口被前面之人高高掀起又随手甩下的塑料门帘砸中的无奈。再比如说,每天上班下班,尤其是恰逢赶上早中晚学生上下课高峰期,着实是一桩无奈之事。无论是教学楼的楼梯上,走廊过道里,亦或是校园的主干道上,基本上都是拥挤不堪的人流,最糟糕的是造成堵塞。我发现,出现这样一个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都不知道“行走靠右”的规则。或许他们都知道上大街、过马路需要遵守“靠右”的规则,但是一到其它公共场合就“忘乎所以”了。
一次课间休息,两位女生走到我身边,犹豫了一阵子,善意地提醒我:“老师,您不能太悲观!”我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细心和用心。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吴非在他的《致青年教师》一生中写道:“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每次上课,我一般都会早到教室大约20分钟,以及课间时间,我都会细心观察学生们在干什么,看他们埋首玩手机,专心致志地看书,眉飞色舞地聊天,淡淡地微笑,茫然地发呆,静静地睡觉,匆匆地走动。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言语,注意他们的穿着打扮,观察他们的神情变化。我开玩笑地跟他们说,看你们的面相,我就能把你们猜个八九不离十。
这件事情很有意思,我从中体会到教师的乐趣。
在今天的课上,我也给学生布置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校园,分别找出学校五个好的细节和坏的细节,并对坏的细节提出建议。我期待着这帮富有朝气的青年学生们的锐利而敏感的眼光。我一直都想夸一夸我所教的12级的新生们,他们的表现带给我无限的动力。
上个月末的一个黄昏,一个学生发来短信,内容如下:老师,您好,我是XX,很荣幸暑假由您带队社会实践,对我们来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每次茶余饭后我喜欢翻翻校报,刚好看到您的文章《常怀一颗善心行走江湖》,内心很受感动,在这个缺乏真情的时代,感谢有您这样有良心有责任感的青年教师,祝您工作愉快。
其实,很多时候,老师更需要鼓励和表扬。
我不知道,这一次,会不会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