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路随笔(十五):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大学获得幸福

(2012-11-07 22:15:42)
标签:

文化

分类: 若有所思

早些天,一位学生跟我说,她打算在她们宿舍楼下自行自费设置一个读书架,购置摆放一些杂志和书籍,免费供宿舍楼的学生借阅。那天,我们聊得很开心,甚至兴奋,我甚至还帮她出谋划策,甚至想得很长远。她为买不到中意的书架而发愁,我说,用心找找,肯定有的。

前天,她高兴地跟我说书架终于买到了。

今天,她沮丧地跟我说,它的想法被学校某某部门一票否决了,她甚至都来不及做过多的解释。理由是:会破坏宿舍环境和秩序,如果每幢宿舍下都有学生搞这个,就更乱了。

我倒是觉得:如果真的每幢宿舍楼下都有学生自发自费设置阅读书架,倒真是学校的万幸了。

无独有偶,今天的课堂上,两位主动上来演讲的女生之一的主题是关于关注流浪猫狗以及虐待动物的话题。她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讲得兴致勃勃,用情用心,以至于我不得不委婉地提醒她缩短播放视频的时间,以免影响我的上课时间。

不过,相对于她讲演、展示的精彩内容,我更是留意到她结尾的一个愿望: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她一起来做一些有关保护流浪小动物的公益活动。

联想到这两位同学,我突然改变了原来对她们的看法。我觉得,我与其去赞扬她们的爱心、激情或者创造力,还不如去关注她们内心的孤独感。

我认为,对于她们个人来说,事件的达成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关键是,通过这些事件,她们能够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支持和共鸣。比如说,第一位女同学,可以设想,她的读书架上势必会放一些她喜爱的杂志书籍,如果有另一个人也喜爱这些杂志书籍,那么这样,她就算是找到了知己。或者说,自己的喜爱得到了认同,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很大程度上不也就是在寻求个体或者社会的认同感吗?

所以,我觉得倒也不必去拔高这些学生行为的意义,我们恰恰应该耐心地低下头来,到人心深处去看看。

有时候,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们真的很孤独,无人引导,无人共鸣,以至于他们不得不置身于网络游戏、毫无营养的连续剧、各种娱乐活动、死记硬背的苦读甚至无聊发呆压马路等无所事事当中,虚度青春。

我推荐他们阅读蒋勋的《孤独六讲》,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洪堡关于“孤独和自由”的大学理念。但是,在孤独之外,他们也确实更需要排解“寂寞”,更需要团体,更需要关怀,更需要认同。

诗人海子在诗中写道:“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真的祝愿那两位学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大学里,找到她们的幸福。

当然,也希望学校能够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激情,不要只从是否“便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对待学生的一些正当诉求。

我们是管理者,但我们更是作为教育者而存在。

 

 

2012-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