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地高考,何必设置严苛条件

(2012-09-07 08:44:45)
标签:

北京

高考

地方政府财政

教育部

国务院办公厅

杂谈

分类: 评论
    9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有准入条件。家长须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且是常住人口;学生本人要在该地上学;当地城市需要这个行业群体。北京称,正在研究具体方案。(新京报)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城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镇工作,但户籍制度的壁垒,依旧横亘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面前。一个极其尴尬的事实:他们生活、工作于斯,做着同当地人一样的“贡献”,却不能真正享有同当地人一样的待遇。这其中,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许多家长只得将自己的孩子独自留在家乡,又或者无奈地让孩子放弃高考的机会……
    此情此景,民间呼吁放开异地高考的声音一直很强烈。顺应民意,教育部会同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经过深入调研,起草了一个文件。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该意见通知。“异地高考”,从民间的呼声到正式的政策,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若是给其设置许多的条件,甲乙丙丁,一二三四,这不仅像是开中药铺,也一定会实际影响该政策的成色。
    设置许多的条件,表面上看,是为了科学管理,为了让政策更好地落实下去。但在实际上,却是各方利益的博弈。一方面,开放异地高考,意味着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小学、中学、大学,这条求学的道路,势必会让当地政府在教育事业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这对地方政府财政而言,是一种变相的“挤压”;另一方面,开放异地高考,意味着当地原来的高校资源会被更多的外来人口所“侵占”,势必会减少当地学生的升学空间。换句话说,流动人口所在地政府、当地户籍人口对于这样的政策,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反对的力量,自然而然地会表现在对异地高考设立种种条件。
    但问题是,关于“教育公平”,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公民的权利,是政府的义务,而不是政府或者他人的恩赐。对政府而言,必须通过各种努力,保证这种权利得到尊重。否则的话,就是失责。对其他的家长而言,自己孩子的“幸福”机会(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必须经由学生自行争取,而不是通过损害或排挤他人而得到。否则的话,收之桑榆,也必定会失之东隅。
    其实,关于教育,多年来,一直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照这十四个字,再回顾我们所谓“辉煌”的发展成就,我们不觉得汗颜么?但这种尴尬的现实,绝不是什么“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穷困”这些字眼所能解释。而是在种种的利益面前,我们一直忽略“公平”!大饼只有一个,人人都想多吃一口,而既得利益者,尤其如此。
    不过,一个社会的公平,或者说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绝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人一力所能成就。如果,教育的不公,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又凭什么相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的人的心中会有真正的“公平”!对此,教育部尤其该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