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标准”究竟有没有被大企业绑架
(2011-12-01 14:07:08)
标签:
丹麦
乳品
大企业
卫生部
微生物
|
分类:
评论
|
近日,关于乳品新国标的质疑很多。据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11月30日,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称“大企业绑架了标准”的说法“是绝对不可能的。”(人民日报)
在谈论“乳品标准”有没有被大企业绑架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跟卫生部的负责人明确一个概念,即这里的“绑架”,不同于刑法中绑架的概念,并非是指大企业们拿着已实名登记的菜刀,或者印有其企业标识的绳子,冲进卫生部,并且将“乳品标准”五花大绑地捆绑起来。而是指新的“乳品标准”更多地考虑或配合了大企业的利益,甚至还不惜牺牲社会、公众的利益……
用数据来说话,关于“乳品标准”,1986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在生鲜乳第一等级的微生物限量为50万个每毫升,蛋白质含量最低值为2.95%。但新的国家标准中,微生物限量为200万个每毫升,而蛋白质含量最低值为2.8%。
若再将这样的标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做比较,比如,在微生物限量标准上,美国、欧盟的标准是生鲜乳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小于10万个,丹麦一级奶的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小于10万个,香港的限量为每毫升小于20万个。在蛋白质最低值上,丹麦,在新西兰等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至少在3.0%以上。
对比这些数字,即便是不熟悉、不懂乳品标准的人,也足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新的乳品国家标准,对生鲜乳品的质量要求明显地降低了。
那么,在这个数字变化的背后,究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只能是那些国内的乳品大企业。换句话说,如果将乳品国家标准的修改,看成是生产者、消费者等各方之间的利益搏弈,很明显,新的“乳品标准”是生产者攫取了更大的利益!
至于卫生部所强调的,在“乳品标准”制订过程中,有严肃的评审规则,有独立的财政经费,还有参与专家的严格遴选。这些元素,的确可以达成、但并非必然达成公正、客观、科学的新“乳品标准”。毕竟,在这样的修订过程中,还缺少了“消费者”的参与,还缺少必要的公开……
正如媒体所质疑的,在“乳品标准”制订过程中,包括魏荣禄、曾寿瀛、顾佳升等专家曾于2009年8月19日参与并制订了包括“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标准的“最终送审稿”,但到了最终决策时,这些数字却统统变了。
“乳品标准”究竟有没有被大企业绑架?卫生部当然可以说“绝对不可能”。不过,需要提醒卫生部的是,“乳品”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吹的。若是从社会角度来看,“乳品标准”降低一小步,是社会利益损失的一大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