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公布之后……
(2011-07-12 08:45:00)
标签:
公共财政
公共开支
百姓
政府部门
公共管理
杂谈
|
分类:
评论
|
近年来,随着网络“围观”、“关注”力量的兴起,更随着国民“公共意识”的觉醒,对于政府各项事务公开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让“政府行为”公开透明,让“权力运作”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中,这基本上是现代法治社会的起码要求。一则,政府的公共权力来自百姓权力的让渡,政府的存在,应该是受百姓之委托、行公共管理、服务之职责。当然要让百姓知道政府都干了些什么、又准备干什么;二则,实践也一再证明,越是有暗箱黑幕、越是有监督疏漏的地方,越是容易出现违法乱纪之事。
从早年的政务信息公开,到政府预决算公开,再到最近的“三公消费”公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将相关信息公开。不管是其积极为之,还是被动推出,这都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好事。但问题是,“公开”之后呢?是继续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让百姓去说,还是虚怀若谷,倾听百姓的声音,对于各种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呢?
以“三公”消费为例,这些年来,公众一直很不满这种畸形“消费”的普遍且夸张地存在。道理很简单,公共财政的取得,是来自百姓的辛劳。公共财政的使用目的,是让百姓生活得更美好。但“大饼”只有一个,在公共管理及服务的过程中,有无数张嘴“嗷嗷待哺”,这边多吃一口,那边自然会少那么一口。“三公”消费的存在,势必会侵占其他公共开支、甚至是民生领域内的开支……不仅如此,“三公”消费的泛滥,还容易膨胀政府官员的贪图物质享受之心,甚至会滋生、放纵腐败。
公众期望“三公”消费能公开,除了搞清楚公共财政被这张嘴花掉了多少,更是希望能不能有什么办法,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一领域内的开销。毕竟,从世界范围来看,其他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也能将这一块压缩到极至!
网友举了许多的例子,韩国总统李明博、美国西雅图市长,英国伦敦市长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美国纽约市长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以至于,在公车数量方面,像日本的东京都厅有1万多名公务员,却只有10辆左右的公车。在公共开支方面,像美国的社会保障,公共福利和教育支出占很大一部分,而公务支出所占比例很小。哪怕是我们的香巷,有着17万的公务员,却只有20多部公车。
回到我们的身边,尽管,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部分的政府部门选择了“三公消费”公开,更多的政府部门或者装傻、或者以“事关机密”做搪塞,但像审计署每年2488.79万元的“三公”决算,1229.65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617万元的因公出国(境)费,657.42万元的公务接待费,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的数字,还是让人心疼、更有希冀:如果能减少这些费用,不管是用之于民生,还是减少财政收入而让利百姓,那该多美好!
“三公”消费公开,其实是政府透明、公开的一环。是让权力处于有效监督中的一个步骤。迈开这一步,肯定会很难,毕竟,这背后可能会影响到无数官员的“福利”,也可能会诱发百姓对政府的不满。但这一步必须要迈,毕竟,这种既得的利益并不符合社会正义,同时,“掩耳盗铃”的做法,也只是徒留笑柄。因此,公开势在必行。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到下一个问题:公开之后,我们该怎样对待百姓的声音、又该拿出这样的方法来面对那些问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