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奥运冠军的李娜,在法国获得了法网女子单打冠军。而夺得许多奥运冠军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却在云南丽江的街头上演了全武行,甚至还有人被送进了医院。
尽管,这都是孤立的个案,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的那句“李娜毕竟还不是奥运冠军,大满贯只是一项比赛而已”,还是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运动领域内长期存在的“举国体制”的质疑。
竞技体育的魅力,当然是要争取胜利,但假如狭隘地把冠军当成了体育运动的终极目标,以成绩论英雄,甚至用“奥运冠军”来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恐怕也只能是舍本逐末、误入了歧途。
看这样两则例子: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当坦桑尼亚运动员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用了将近4个小时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线时,数万人的体育场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阿富汗女选手穆奇亚娜·罗比娜以14秒80的成绩奋力冲过女子百米预赛终点线时,这个“糟糕”至极的成绩,照样可以获得观众的掌声。
正如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所言:“在奥运会上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努力奋斗。”奥林匹克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而不是“更多冠军”。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而不是“冠军至上”。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何纯粹的体育运动、奥运事业在我们这里就变成“冠军至上”?甚至还要坚持“举国体制”这么多年?
不可否认,这些运动团队的长期存在,还有那无数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确是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并非国家、社会,还有普通大众。而是那些体育事业的主管者,是那些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
一枚枚奥运金牌,成就了多少官员的乌纱帽?一个个世界冠军,又充实了多少体制内参与者的荷包?否则的话,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队员何以敢在丽江大喝:“世界冠军要住单间病房”。
“世界冠军住单间病房”背后的逻辑:我们是世界冠军,为国家、社会争得了荣誉,自然,要什么都是应该的,要什么都应该是最好的。最好的后勤保障、最好的训练设施、最好的待遇……
凭什么?就凭你们所谓的“世界冠军”?就凭你们为国家做了贡献?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哪个人没有为国家做贡献?农民忙种地、工人忙生产,商人做生意,老师教育学生,医生治病救人……谁没有做贡献?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该与他们算算帐,在“举国体制”下,我们每培养一名奥运冠军,究竟要花费多少的公帑?而那些没有获得过冠军的普通运动员,又在“举国体制”下得到了什么?
既然,离开举国体制,李娜照样可以获得冠军,照样为我们争得荣耀。既然,奥运的精神、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并非是为了“冠军”,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这笔巨额的开销,用在基层体育事业上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