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姐姐的畸形作秀、有女孩减肥致死、个别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一些女性甘当“全职妈咪”……这些都是女性教育的缺失甚至是败笔?昨日,广东省妇儿工委召开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网络问策网友座谈会,广东省副省长、省妇儿工委主任雷于蓝表示,广东将进行试点,从中小学女生开始女性教育。(广州日报)
不可否认,强调女性教育,只要做得好、做得认真,或许真的能够帮助部分女性树立所谓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也能培养出更多女性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若因为当下社会出现许多女性问题,便认为是“女性教育”的缺失甚至是败笔,并且以为推广“女性教育”,便可以还社会正气,让女性不再那么“问题”,显然是犯了逻辑错误。实际上,这样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典型的“头痛医脚”之行为。
有人头痛,想到看医生、治病,这是好事。但若头痛了,不去好好查找病因,便想当然地“医”头、甚至“医脚”,尽管从人体构造上来说,头、脚都是有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好好地治脚,或许能止得住头痛。但这样的治疗方式,“一本正经”地说出来,恐怕也只能是贻笑大方。
套用网友的一句反问,“长大以后做贪官,是谁教育出来的?”我想,当下中国,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本教材,也不会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公然“教育”学生吧!相反,我们的教育,尽管沉浸在“应试教育”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但在教育学生的品德、性格、理想等方面,还一直都是正面的。但实践呢?如果能翻出那些贪官当年在学校的成绩单,相信绝大多数人的成绩单上都写着优或者良呢!
所以说,教育诚重要,但教育绝对不是万能的。人性的东西,很难用教育固化、且能终身保质。人心的东西,也隔着肚皮,可以当面一套,更能背后又一套。因此,更多的时候,必须以来制度、法律、道德等规则的约束。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社会规则屡屡被冲破,相关规则无法约束个人的行为,那势必会放任人性、人心的变化。是趋善,还是趋恶,就要看社会风气了。
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风气实在不理想。当“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之举被看成是傻子行为;当我们办什么事都要送礼、送钱走后门;当法律形同虚设,特别是死刑难上“大夫”;当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成风;当我们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只以“成功”论英雄时,那些女性出点“问题”,还不是“理所当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何也?非橘树长歪,实“水土”异也。同样的,如果不改变当下的社会风气,不去匡扶制度、法律、道德等规则,却只是惦记着所谓的“女性教育”,到头来,究竟能取得怎样的疗效,恐怕真的不需要实践再去折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