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即河南省文物部门初步认定的“曹操墓”)在前日恢复挖掘。对于辨别曹操墓真伪至关重要的1号墓被盗严重。中国考古界权威、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80多岁的徐苹芳断定,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和我差不多岁数的老考古学家都认为不是曹操墓,考古最重要的是讲证据,盗过的墓是绝不可以列入重大考古发现的。”东南快报6月14日报道
曹操其人,在历史上素有争议,史书多言其奸诈,也多疑,生前有很强的猜疑心,死后,也不放心。故此,关于曹操的墓穴,一直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七十二之数,或许为人杜撰,但这样的说法,还是可以旁证一件事实,即想要找到曹操的墓穴,绝非易事。
所以,当河南安阳的西高穴大墓被人发现时,尽管许多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结合考古现场所发掘的文物及相关线索,很难证明这个墓穴为曹操墓。但当地政府,以及部分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却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口咬定,这就是曹操墓!
地方政府的热情缘自曹操墓的商业开发所可能带来的滚滚利益,部分专家的热情缘自发现曹操墓这样重大的“考古”发现。彼此“利益”的相互勾结,就让曹魏武王的墓穴安在了安阳的西高穴。甚至在明知考古现场不会有什么收获时,还大张旗鼓地搞什么现场直播……
学术研究在这里成为了边角料,历史也成了遗忘的证据。所谓的“魏武王常所用”刻铭石牌,就能证明墓穴的主人是曹操?这也未免太过牵强!事实上,曹操从来就没有过魏武王的称号。曹操生前为汉王朝的王,曾被汉献帝封为魏公、魏王。等到曹操的儿子曹丕做皇帝后,才追封为武皇帝,因此,历史典籍中有魏武帝的记载!却不曾有过曹操版的魏武王。所以,凭借“魏武王常所用”的牌子,就定义为曹操墓穴,实在贻笑大方。
不过,最近也有人考证,所谓的魏武王,实际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君主冉闵(约322年-352年),汉族,有文献记为“染闵”,魏郡内黄人,也就是现在河南安阳内黄人。据称,这位“魏武王”冉闵是河南人,右手用的是钩戟,这与出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吻合。
曹操墓究竟在哪里?现在也只能由这些专家自说自话了!无论如何,现有的证据,无法让人信服。但专家也可以双手一摊——这就是曹操墓,只是这个墓穴被严重破坏了,所以没能留下最直接、有效的线索或证据!
这样的两手一摊,与当初的正龙拍虎何其地相似!正龙同志也说了,我就拍了照片,至于拍完照片后,老虎去了哪里,我怎么知道!
不过,幸运的是,“正龙拍虎”的闹剧里,最终警察通过相对科学的刑侦手段,让正龙相机里的老虎现了原形!也让围绕着“纸老虎”转而博取利益的一干人等得到了应有的惩处。却不知道这里的曹操墓的发掘,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或许,还可以看一段蒲松龄笔下的《曹操冢》。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耳!”
是啊,曹操墓穴再怎样,也不过是一介埋葬死人尸骨的地方,即便有文物、有珠宝……又如何?研究历史的、研究文物的,若各取所需,也就罢了。但若各取所私,为名为利,且政府也蝇蝇其中,即便没有曹操墓,也可以变出曹操墓。如此,七十二疑冢实在太少!曹操之智,也不尽然而。应该搞出七百二十疑冢,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土之地,皆有曹墓,掘墓之人,皆有所利……幸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