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昨天中午,在高考来临前夕,万州区一中学举行了高中毕业典礼,近900多名学生单膝或双膝跪地,向老师行跪拜礼,感谢老师三年来的教育之恩。
行跪拜礼,谢师恩,从感恩的角度而言,值得赞赏。毕竟,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思想也愈发盛行,除了利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已变得虚无、淡漠,而感恩的心,更是逐渐消亡……
像去年的4月9日,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张辛庄村年已八旬的柴老太,虽有几个子女,却活活饿死家中。而今年的1月份,中山市一位独居的老人,死后七年,化为累累白骨都无人知晓……《楚天都市报》也曾报道过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过助学活动,由企业家与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进行捐资助学。但一年多后,受助者竟然没有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甚至都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
老人子女的良心哪去了呢?那些受助大学生的良心又哪去了呢?
父母抚养子女,是最无私的爱,也正因为此,《孝经》把孝誉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尽“孝”就是“感恩”,就是报恩。一般人做好事,尽管未必是为了要别人的感谢,但受助者如此冷漠,总是会让人心寒。
其实,《增广贤文》有这样的记录:“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对父母深爱的报恩心,羔羊、乌鸦尚能如此,万物灵长的人类,岂甘它后?及于师恩,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与学生而言,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故此,学生更应该念师恩,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老师、感恩老师。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拳拳报国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社会责任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兼爱之心,都是很好的感恩。
事实上,人活世间,并非赤条条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赤条条钻进墓穴里离开。从生到死,整个的生命旅程中,要经父母的抚养、师长的教诲、亲戚朋友的关爱、社会他人的兼爱与宽容、爱人的抚慰、再到子女及后代的赡养……这样的感情关系,发于心,恩与念,展于行,点点滴滴,情深义重,也福泽众生。生死或许不轮回,但恩、爱却是不断轮回。人人感恩,个个有爱,社会当然会美好,我们每个人也会有更美好的体验。
学校寓教于行,用行跪拜礼的方式,教育学生的感恩的心。看起来很美,实际效果却未必得彰!
感恩者,自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是对接受他人之“爱”的真诚回馈。如果,老师教得真,育得诚,学生因此而行得端,走得正,师生间有真实情谊,谢师恩自然发自肺腑、自然情真意切。这般地下跪,绝对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学生跪得自然,老师受得自然,社会看得也自然。但假若,老师做得不像老师,学生也没学成“学生”,师生之间,没有真情,这一拜,又能拜出怎样的“感恩”,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
当现有的教育一切都围绕着“升学考试转”,于老师而言,教育不再是“百年树人”的伟大事业,而是以“升学率”论成败,以收入与职位高低论成败的一种工作。于学生而言,读书不只是求真、学做人之旅,而是为了考试、升学,甚至还有“学生出钱,老师出力”的商品交易思想。如斯,又怎能有真诚的情、感动的心?
如果没有真情、真心,别说下跪这一拜,就是天天拜、夜夜拜,老师或许有那种被“尊敬”的感觉,但学生呢?是断断不会有那种真诚的感谢之心,更多的拜,只能是对感恩的嘲讽与伤害!遗憾的是,这种形式上的“感恩”教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先谢国家还是先谢爹娘”的争论,更多的成了一则笑话;“先进性的教育”,能唤回几个贪官心中已失却的对国家、社会、人民的爱与责任……
感恩教育,并不是一句话、一件事所能成就。更多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耳濡目染,是在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该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去帮助别人,关爱别人,从接受别人的帮助、接受别人的爱,再到“回报”、“感恩”。这般地关爱轮回,才能让人真正知道:这个世界上你不是孤单的、不是天然存在的、不是可以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的。因为这种爱,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因为有感恩,我们可以让这种美好“薪火相传”,花开灿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