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租车”、“三轮车”相煎何太急?

(2010-05-05 19:51:48)
标签:

法律

三轮车

出租车

份子钱

运营方式

云梦县

杂谈

分类: 评论

    近日,有网民向荆楚网报料台反映,湖北省云梦县出租车从5月3日开始集体“休息”。5月5日,当地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事件正在协调处理,争取5月6日恢复运营。荆楚网5月5日报道

    根据报道,出租车司机们集体“休息”的原因是当地的许多该停运的、“非法营运”的“三轮车”依旧上路营运,而“三轮车”上路营运,往往凭借其更低的“乘用”价格、更方便的营运方式,使得当地“出租车”的运营受到很大冲击。

    经营环境如此“恶劣”,再加上不断上涨的费用,自然使得当地的出租车经营“根本赚不了钱”。“迫”于生计,出租车司机只得采取“休息”的方式,给当地政府施加压力,希望政府能够兑现此前的诺言,让那些“非法”的“三轮车”完全退出当地的客运市场,从而维护当地客运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出租车”司机的正常权益。

    其实,“出租车”也好,“三轮车”也罢,在方便居民出行,服务于公共交通体系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从扩大就业,满足更多人的谋生需求方面来看,这二者更应该是一致的。倘若能更科学地规划、更规范地管理,“出租车”与“三轮车”不仅不该有什么矛盾,而且应该有效互补,和谐共生。

    但遗憾的是,这两类都算得上是依靠自己辛勤劳动而艰难谋生的劳动者,原本应该“抱团”的“弱势”群体,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没有去探寻问题背后更深的原因,没有努力地去寻求更妥善的解决方法,竟然直接“掐”了起来。

    “出租车”不仅狭隘地认为“三轮车”为“非法”运营,还把自身经营的困境归咎于“三轮车”顽强地存在,并进而向政府施压。“利益”面前,“出租车”站在了“三轮车”的直接对立面。

    可“出租车”生意难做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应该不是什么“三轮车”的存在这么简单。比起“出租车”来,“三轮车”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地恶劣,也更加地辛苦。尽管“三轮车”在安全上存在较大问题,但只要规划得好,在城市道路上,给予“三轮车”出行的空间,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划出专门的“三轮车”营运范围,“三轮车”们还是可以很好地生存的。可在实际生活中,主管者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往往更愿意选择一禁了事,用“非法”的名义,将“三轮车”们逼入绝境,而不是从“三轮车”们的立场来理性对待。如此,在主管者与同行者的夹缝中偷偷生存的“三轮车”,又怎么能真正威胁到“出租车”的生存呢?

    事实上,真正让“出租车”们利益受到“损害”的,应该是其他的原因。

    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过高的“份子钱”,也即出租车经营公司,通过行政授权而取得垄断、专营的地位,并直接向“出租车”司机收取高额的管理费用。为了完成“份子钱”,并赚得一定的“利润”,“出租车”司机们除了更辛苦、努力地工作外,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价格”来争取更多的收入,或者排斥其他的运营方式,以获得“垄断”的经营地位。甚至干脆走上歪路,胡乱“宰”客。可这样的后果,对于“出租车”的永续经营并不是什么好事。相反,这些行为有可能让更多的人远离“出租车”,公众不愿意搭乘“出租车”,又反过来降低了“出租车”的实际经营收入。经营不善,“出租车”继续寻求其他的方式改善,这就有陷入恶性循环的危险。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地方主管部门在进行市场规范时,缺乏对当地民情、民意的真正认识。“出租车”固然可以很好地满足公众出行需求,也能展现一个地区的形象。但对于这个市场的运营,还是要建立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发展规划与居民的消费习惯上。换句话说,一个地区的“出租车”种类、数量、价格、运营方式等,必须是建立在当地客运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僧多粥少”、或“小脚穿大鞋”的现象。只有在真正的“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出租车”的数量、价格、运营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民众的出行需求,才能更好地保障“出租车”的收益。

    所以,“出租车”们真正该抗议的是那些过高的“份子钱”,是出租车经营公司的垄断经营方式。

    倘若政府遂了“出租车”的意,直接动用行政力量,把所有运营的三轮车统统定义为“非法”,并全部禁止,那势必将那些“三轮车”主陷入更加艰难地生存境地,无论如何,那些踩“三轮”的,可都是些更低层、更需要一份收入的社会群体。

    本是同根生,都是社会底层、靠手或脚努力生活的群体,“出租车”与“三轮车”竟相煎如此之急,真的很让人深思。

    其实,这种事情,不仅发生在云梦县,也发生在其他地区。而这种同根生、却相煎甚急的现象,也不仅出现在“客运”市场领域,也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近年来城乡居民之间的不断冲突。许多城镇居民常常“羡慕”农民有那一亩三分薄地,以为那一亩三分地上可以种出幸福生活。当农民纷纷涌进城市时,便不自觉地产生抵制、排斥的心理,认为农民的洗脚进城,会抢他们的饭碗,会分他们的一杯羹,会影响到他们的福利。于是,不由得对一些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指手画脚,甚至还摆出城乡差别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架势,却从来不去设想大家都是国之公民,都应该平等地享受社会福祉,如此,又怎么可能会同心协力地要求主管者去努力改善民生呢!

    “煮豆”燃豆箕,其实,真正该感叹的不是“同根”之“煎”,而是谁把豆子放在釜中,谁又把豆箕放在灶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