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调查虽为重 呵护民意更要紧
(2008-07-15 16:37:39)
标签:
杂谈 |
此番民调所具的意义自当不容置喙。但是,我们亦当窥见,于一部分官员而言,此番民调所代表的中组部与民众的通联机制是不受欢迎的。不受欢迎的原因当在于,在这一部分官员身上存在着诸般拿不上台面的问题,一旦这样的民调彻底运行开来,则势必触及其利益。在既得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之下,自然会有一部分涉及官员跳至前台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阻扰民调之运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中组部才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民调的正常进行;也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许多民众在对此番民调寄予厚望的同时亦心存忧虑,担心调查主体国家统计局难以排除来自相关利益部门与官员的影响,于是,很多人呼吁中组部能够将民调委托给民间机构进行,期望将相关利益部门与官员对民调的干预降至最低。
公众的担忧自有其道理,公众的建议亦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仔细琢磨公众所倡导的民间机构成为调查主体的主张,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虽然残酷,但却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这样的民调兼具长期性和艰巨性,且可能涉及到巨大的资源配置与调动权限等实际操作问题,因此,民间机构未必能发挥比国家统计局更好的效果。
之所以有此结论,皆因现实而论。众所周知,在目前的社会中,公权力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之中,大多数社会事务的运转都处于公权力的支配之下,民间机构几乎都不可能躲开公权部门的影响,因此,即使此番民调真的由民间机构来执行,民间机构又能靠什么来摆脱相关部门与一些官员的公开及隐形影响呢?尤其是那些来自对民间机构有着相关管理权限的公权部门与官员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难以保证民调之独立,民间机构亦难以保证民调之独立,那么,靠什么来保证?其实,说到底,调查主体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民众的热情调至最大程度,并保证所有的民意都能够得到有效回馈与落实,最终引领起全民参与的热潮。
之所以有此论断,皆因在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中,全民参与永远都是监督公权与官员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我们不能指望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能够起到多么大的效应,我们更应在这个社会中形成一种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的氛围,在此氛围中,才有可能产生秩序之下的民主与民意。从这个意义而言,中组部此番组织的民调行为,何尝不是在发动一场针对组织工作的“人民战争”,以期望最大程度地借助民众的力量发现并解决问题!
因此,无论是针对这次具体的民调,还是常态化的官员监督、反击贪腐等等宏大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永远都是如何将民众的力量发挥至最大并保证所有合理的声音都得到有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