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父母都会心如刀割,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疾病不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同时影响孩子的性格,关键是父母的态度。曾经看过一遍文章关于孩子生病的影响,幼童通过一次次的亲身经历,孩子从父母在这个非常时期的教养方式中,获得了性格形成的重要素材。
误区1:有了身体健康,没了心理健康
初为父母,孩子生病,往往显得手忙脚乱。这时候父母的情绪是关键,孩子特别善于解读家庭的氛围,所以,父母要主动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调整出冷静和理性的状态。积极治疗,不耽误孩子的病,同时也要注意把焦虑和紧张掩藏在心里,不让孩子受这种情绪的感染,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保持乐观,尽量营造轻松的气氛。
误区2:疏忽健康时候的关心
孩子生病时,父母都会特别关照,忽略健康的时候也特别渴望亲子交流。关心健康时候的孩子,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身体疾病会由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转化而来,例如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腹泻、便秘等等。这些症状是心理压抑而产生,并不是体质因素造成的。在生活中缺乏亲人的关爱,家庭关系不和睦,或遇到具有伤害性的刺激等因素,可能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还可能影响孩子积极性格的形成。
误区3:“生病”是一件坏事
健康和生病都是孩子的亲身体验,年轻父母把孩子生病看成一场折磨,病痛折磨孩子,更折磨父母。如果能转变心态,变得从容,鼓励孩子战胜疾病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孩子获得的不但是身体健康,还有心智成长。父母主动调整自己,把病期转化为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毅力,积极性格品质的契机。
什么是健康?父母总是在孩子生病时,警告孩子不要重蹈覆辙,而没有在健康的时候主动告知。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水平。父母要经常启发孩子从正面认识什么是健康,不要简单的说健康就是不生病,不打针,不吃药。告诉孩子健康就是早起早睡,吃饭香香,健康就是快快乐乐与小朋友一起荡秋千、滑滑梯...等等。两种说法相比较,第二种说法会让孩子的认识水平更高、态度更积极,也能提醒孩子从正面维护自己的健康状态。
误区4:用“生病,去医院”的字眼吓唬孩子
孩子都对医院有敬畏之感。如果孩子因为一些不良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例如随便吃东西、天凉不加衣,做危险、剧烈的游戏...等,而常常导致病痛,家长可以用“去医院”来提醒,这是对孩子进行因果关系的健康教育。但是,用“上医院打针”的办法来应对孩子的调皮捣蛋,虽然开始时可能奏效,随着孩子年龄渐大,认识水平渐高,就没有教育作用,还影响父母说教的权威性。这种依赖吓唬教育孩子的办法,阻碍父母思考正面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容易感觉自己没辙了,于是孩子变得更加任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