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里藏刀

(2010-03-10 07:42:33)
标签:

洗脚

形式

教育

杂谈

学校组织140名学生为父母洗脚庆祝妇女节
  昨日,在郑州二十三中大礼堂,140余名学生为父母洗脚,一位家长感叹:“女儿给我洗脚,感觉最放松、最舒适。”首席记者张晓冬摄
 
    中国人谈起“孝”,往往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以为这世上断不会再有人比我们更谙此道。所以,尽管我从小到大听过的一百个故事中有九十九个讲的是美国如何如何的好,也总会有一个故事是讲美国人不孝顺父母的陋习。可见,说故事的人毕竟“良心未泯”。不过,这反倒令我害了偏激的毛病,总觉得那些年轻时拼死拼活要去美国的中国人,在老了以后又要累死累活的回到中国来,还美其名曰“乡情难忘,落叶归根”,实在是鬼话连篇。倒不如实诚地说,“恨自己当初鬼迷心窍,偏生觉得用中国人的身子生了美国人的子女是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浑不知美国人觉得人人生而平等,哪怕自己的父母也是多余,如今老了没人照料,只好回到这片生养自己的礼仪之邦”,祖国人民或许在同情之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算了。当然,我所说的大抵和现实不同,祖国人民不但对年轻的出国者投以羡慕的目光,而且对年老的归国者报以欢迎英雄凯旋般的掌声,我想不出其中奥妙,便归结于自己的愚笨,猜想这是祖国人民为惩治那些人所想出的一个聪明的办法。同时,我很清楚我这样的思想是很危险的,是犯了“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他人”,但我还算诚实,于是不但这样想了,还稀里糊涂地全都写了出来。
 
    “孝”的确是个好东西,否则当初鲁迅先生又怎会仅仅因为得到一本《二十四孝图》的画图本子便“高兴极了”?。但“孝”也实在是个很难的东西,所以鲁迅先生又会在“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虽然我不大读得懂鲁迅先生作文的深意,但在有限的认知支撑下,我却很同意鲁迅先生将“二十四孝”说成是“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我是不大相信“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的,就像我不相信曹操真的是因为孔融不孝才把他杀了(好在我没有说自己的母亲是瓶瓶罐罐,也没有说过自己的父亲纯属为了自己享乐才生下了我,更没有说过如果自己父亲不好宁愿把东西给别人吃也不给他吃的傻话),前者是用“孝”忽悠人,而后者是用“孝”杀人,但两者的结果却都是让人丢了性命。不仅如此,如果细细品味中国古代史,便不难发现每一个新建立的朝代大抵都会强调“孝”的理念,倒不是因为新上岗的皇帝真的认为“孝”有多重要(有很多还是靠“不孝”才得以竞争上岗的),而是对于这些曾经是造反的带头大哥来说,“忠”是摆明了讲不通的。让老百姓都去操心自己的父母,少管“忠”的闲事儿,显然是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
 
    如此说来,中国的孝道绝对不是24K的,是否有18K也令人堪忧,其中参杂了太多政治的东西。在我看来,当今的人亦或如此,所以中国的学校才会对“让孩子给父母洗脚”如此偏爱。我的父母身体健康,生活尚能自理,所以从来没有跟我提过要我洗脚以表孝心的要求,所以我大概是不孝的,我的父母也该因为在孝这个问题上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而问罪。作为一个不孝之人,我自然看不懂《二十五孝图》中的这张“群稚洗脚”图,反而直起鸡皮疙瘩:“听到老师一声令下,140余名学生挽起袖子开始行动。许多原本蹲着的学生,开始跪着为父母洗脚。歌声混合着撩水声,许多家长和孩子都哭了。”但我却必须承认,如果换做别的身份,比如校长老师之类的人物,也一定会对眼前的景象自鸣得意,我估摸着,古代的皇帝要天下人“孝”给自己看,其乐趣也不过如此吧。
 
    本来我以为我的话已经说完了,结果却在身上发现了一颗走失的鸡皮疙瘩,想是其他的都去给人洗脚了,唯独他和我一样冥顽不灵。我小心翼翼地将他摘下来,掰开后拿在显微镜下观看,发现有一行极小的小字,模糊不清,我只能认得出这样几个字:害人的形式......
 
    参考文献:《魏晋风度及文章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鲁迅著
              《二十四孝图》 鲁迅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兽不兽?
后一篇:只是抛了个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