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匡超给了北大“校长推荐制”一记响亮的耳光

(2009-11-20 11:45:03)
标签:

教育

留学

北大老师

匡超

   推荐匡超上北大是最没有争议的,他3年前进校的成绩是全校第一,现在还是全校第一!”在南师附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匡超,这个同学眼中的超级“牛人”顺理成章成为学校首次实名推荐到北大的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学校认为最没有争议的人选,一经公布引起社会和网上一片争议。

 

    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反感北大推出的这个“校长推荐制”,你总不能说北大勇于尝试是一件坏事吧,哪怕这种尝试从创新的角度来说相当的有限。然而在我看来,号称“江苏首名校长推荐上北大学生”的匡超无异于结结实实的给了北大“校长推荐制”一记响亮的耳光,当然我不排除我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要归结为“枪打出头鸟”的心理,就像其他校长或许也可能早就“芳心暗许”,只不过因为谨慎才耐心的观望,成全了南师附中的率先撞线或者说是撞枪。

 

    其实,一所重点高级中学推荐一个学生上北大算不了什么天大的事儿,但关乎公平的话就很难以无所谓的态度处之了。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公平的问题,毕竟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只掌握在一部分人的手中,否则为什么只有39所中学的校长有这个资格?为什么有的省有,有的省没有?有的省多,有的省少?即使考虑以往生源质量的话,你怎么区分对待整体优秀和个别突出这个问题呢?有推荐资格的高校有没有存在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不平衡的问题呢?谁都知道,校长是管老师的,老师才是管学生的,那么所谓校长实名推荐是不是“有名无实”呢?这样一个有名的校长,和N个无名的老师推荐学生,能保证推荐不会过多的受到老师意见的影响么?即一个好老师推荐的好学生,和一个坏老师推荐的好学生,哪个学生更好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很多很多,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只是这一制度刚刚具备雏形的阶段,还需要时间去不断完善,我也基本相信北大最终会给出一个较为完备的方案。

 

    我所关注的是匡超被推荐上北大这一事件本身。一所中学出一两个榜样自然是一件好事,但这个榜样成为了超级牛人还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正在北京参加物理集训的赵鹏是南师附中高三(4)班的学生,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学校举荐匡超,羡慕的人很多,但敢说不服的我想没几个!”“这样跟你说吧,在我们看来,好学生有三种:一、平时学习成绩好;二、学科竞赛搞得很好;三、学生活动能力强。一般来说,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很不容易了,不过高三(1)班的匡超是超牛的,他三样都很厉害。”“匡超啊,超牛的!进校的时候是第一,现在还是第一,想大考超过他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名同学毫不掩饰对匡超的佩服。看着这样的评价,我不知其他人什么感觉,反正我是比较佩服的,觉得推荐上北大实在有些委屈,直接落户国务院应该都不为过,只是这样一所所谓的好中学居然会有这么一个无人能与之匹敌的超级牛人对这所学校来说是一件好事么?一所中学起码千余人,居然找两个实力相当的学生都难,你说这是教育的成功呢,还是教育的失败?如果他真的如此的牛,那还推荐什么,直接点招不就得了?推而广之,其他学校的校长也都不用推了,北大直接录取学校的人气之星不就成了?

 

    按照该校副校长周俊的说法,“这样一个有想法、敢质疑权威的学生怎么可能是只会死读书?”起因是前不久北大老师来学校给保送生开座谈会,匡超当面质疑一位北大校长的观点,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用匡超的话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形:“那天的座谈会上,我向北大一位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前的北大是一所大学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北大经过多么年的发展,是不是仍然有这样一种教育定位?’当时这位校长回答我说:‘特定的时代大学的使命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大学培养优秀学生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对于这个回答我能接受,不过在关于人才流失问题上,我对他的回答提出了质疑。现在北大、清华两校出国的学生很多,但很多人都留在国外工作了,对于这种现象校长回答说并不存在人才流失,要用国际的眼光来看,人才出国也能带来一种促进。但是我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钱学森当年不回国,中国的核技术突破是不是要推迟好几年?人才出国可以,但如何提高吸引力,把这些人才再召回来很重要。”记者了解到,匡超与北大这次意外的“过招”已经让他给北大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俊副校长说有想法、敢质疑权威的学生不是死读书的学生,我不能同意,你在愤青堆儿里一扒,就会知道这是一袋愤青弟子的基本功,而从匡超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提的问题具备了“旧、大、空”的特点,什么民族脊梁的问题,什么人才流失的问题,属于一般文科生在这种场合必问的问题,怎么从一个推荐生口里说出来就整的好像是独家创见似的?如果这样也会让北大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北大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就全毁了。

 

    总之,北大的“校长推荐制”也许是一件好事,但更加也许的是,这会成为一件办砸了的好事,北大或许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校长推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哪怕是做秀,也该做的有北大风采。

 

    北京四中校长:

  推就推怪才没有就不荐

  近日,北京大学招办官方网站上发布公示,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9所中学作为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作为“上榜”名校北京四中的校长,手握五个推荐名额的刘长铭成了媒体“围堵”的对象。

  “我不敢保证学校今年一定有符合推荐标准的学生,如果没有,我宁愿一个也不推荐。”对于这项明年就要付诸实践的新举措,刘长铭反复强调“宁缺毋滥”,他认为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因为在他看来,“校长实名推荐”并非名牌大学为了争抢优质生源想出的新花招,而是对现有录取制度的探索和补充。

  他说,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突出的是公平和效率。这种方式导致考试对一些学生而言成了专门的“技术”,一旦考完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就淡忘了。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高水平的群体,但是,并不是只有各科目都能拿到高分的学生才有培养价值,相反,一些杰出人才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其他的录取方式进行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