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一身清气了此身——我看赵中森
(2023-07-17 11:20:20)
赵中森老师之于开封文坛,就像南丁老师之于河南文坛,称得上教父(偶像)一般的存在。他不喜欢这种称呼,但不可否认,他影响了很多人。赵老师系开封作协名誉主席,作家,诗人,原《梁园》和《东京文学》杂志编辑。写诗歌、小说、散文,曾以编辑身份发现、扶持一批作家和诗人。
河南作家乔叶说,赵老师代表开封文人的良心,代表开封文人的审美和情怀。开封,赵老师曾称呼废都,我也说过旧京,开封老城的斜阳老树,胡同巷陌,别的城市看不到,也有一个成规模的文学群体,开封作家群。赵老师写开封文坛散记,《耳朵眼的鹅》《宋朝暖水瓶》《诗歌编辑札记》《111粒沙子》体现开封文化和士人精神。开封文人的典范,赵老师当之无愧。他善良、悲悯、正直、文雅、不迎合、不俗气。传统文人气质,喜欢穿浅色衣服,白裤子,白衬衣,白T恤,老年帅哥,时尚文艺,走在街上相当亮眼,像从港台、新加坡归来的华人。文坛清流,外表柔弱,内有傲骨,不愿和光同尘,是开封文坛有风度的人,有种文化精神。他是诗人思想者,开封文坛风雨亲历者、目击者,文笔简洁,开辟有《茶余集》《隔夜茶》《墨桅闲话》等专栏。
当古城诗云书社难以为继时他秉笔直书,给时任市领导写公开信为其呐喊,书中直言古城棚户区尽快改造,给胡同市民营造好的生活环境。几年前省文学院为其《诗歌编辑札记》一书召开作品研讨会,当时他已退休。文学的力量在于给人感动,生生不息表达。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读赵老师书,想到陈丹青先生的《退步集》和河南作家杨稼生先生的《两岸书》。《111粒沙子》是开封版的《闲话闲说》,对人性的拷问,对人的理解和体恤,下雨时赶路看路不看雨的人。
发现一批好作者,由此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是编辑的使命。赵老师做到了,早年当文学编辑给投稿者写过上万封信。赵老师写散文随笔,是回忆录,也是文学畅谈。谦谦楚楚,一身清气,如一支墨梅。唐朝诗人王冕有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求人夸颜色好,但留清气满乾坤。诗借梅自喻,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像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不需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只将清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我喜欢朴素而深刻的作品和学者。莎士比亚的名字Shakespeare包含震撼(Shake)和长矛(Speare)。经历了当年运动的狂风暴雨,赵老师深知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多么珍贵。我赠书于老师,扉页上写下:开封长者,一片素心。文坛老树,怒目少年。赵老师有很强的悲悯心,对底层人体察关心,设身处地,视为同类。摄影展《双城记》的作者曹增军先生,在从巴黎到图卢兹的火车上阅读赵老师的书《111粒沙子》。我们都是一粒粒沙子,卑微渺小,聚沙成塔。读到书中其对母亲的敬重,想到林贤治先生的《通往母亲的路》、刘庆邦先生的《我就是我母亲》。
赵老师很像开封的林贤治。林贤治先生是知名作家,学者,编辑,他们的经历相似。八十年代,广东文学青年林贤治被借调到广州《花城》杂志,成为《花城》杂志编辑,直到今天。读赵老师《111粒沙子》想到林先生的《孤独的异邦人》《平民的信使》,《诗歌编辑札记》想到林先生的《守夜者札记》,《宋朝暖水瓶》想到林先生的《故园》。
几十年来,一同起步的文友、作家先后获奖、开作品研讨会、接受采访、进行深造,赵老师则一直原地踏步,不为所动,看稿子、给作者写信,从未受封、获奖。读到这儿,有点难过,又感觉温暖。作家靠作品立身和说话,赵老师写下众多随笔,文化记忆,用文字为遭受屈辱和受伤的人们解除、分担痛苦,此生无憾。他有真情,知恩图报、爱憎分明,对曾帮助、触动、鼓舞过他的人,哪怕微薄之力、只言片语,也念念不忘,投桃报李。鲁迅说,无真情,亦无真相。反过来说,有真情,亦有真相。
文学创造精神财富,社会需要精神医生。所谓的“右”,其实就是“中”。中,中立、中正、不偏颇,站在常识、公平、正义的一边。所有人的困境和苦难都和我们相关,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森,树木茂密,人才辈出。我们的文章、作品,黄浦生、南丁等前辈虽读不到,但他们如天上的星斗,在看着我们,祝愿我们前行。我们的下一代,有可能过上赵老师希望实现的理想生活。我们会努力,请老师放心。
给老师一个建议,有时间、有可能的话可写回忆录。写自己的一生和对文学的理解,风风雨雨的开封文化史,开封版的《经七路34号》。若写不要有禁忌,只管写,不管何时发表。
赵老师是诗人,用两位诗人的诗句作尾:
我想在一切终结的时候,能够像一个真正的诗人那样说:我们不是懦夫,我们做完了所有能做的。—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该落到的,最终总会落到,值与不值,不在于一时一事。”
----
在于哪儿?在读者人心,在作品质量,在有目共睹,在有积累的编辑时光。我们是作家,是野草,绝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