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微信编辑宋敖经常读 |《围城》《全球化:人类的后果》
https://wx1/large/4d96dd98gy1fiaddqiwhej208c0cc0sx.jpg
钱锺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2月,19元。
https://wx4/large/4d96dd98gy1fiaddxmlsij205k0853yk.jpg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11元。
经常重新拿出来读的书,《围城》算一个,齐格蒙特·鲍曼那本小册子《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也时常拿来翻翻。我认为适合经常读的书不能太大部头,而是随便翻到哪里都能眼前一亮猛拍大腿,并获得新的感悟。这两本小书都有这种感觉,前者关乎人生家庭事业,后者虽然表达略烧脑,但反复细读后会了解现代社会运行的真实逻辑。
p.s,《围城》文本配合电视剧演绎风味更佳~。
https://wx1/large/4d96dd98gy1fiade320muj208l0bx0t1.jpg
前研究员浪漫经常读 |《设计结合自然》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90元。
会定期不定期重读的原因主要和职业有关吧。不为里面的知识,也不全为里面的生态规划方法,而是麦克哈格这位老前辈的这本书真心让我觉得,用耐心、时间和思考获得的知识,真的是有厚度的。这本专业书也像是他用调查、数据、地图和生动的文字为城市与自然演变史留下的传记。守护荷兰海岸线的沙丘,沃辛顿河谷的水环境系统……或许是当过军人和记者的关系,在麦克哈格笔下观察记录到的自然,充满生命的张力。曾经觉得自己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受体制的限制很多,让自己重新上路的推力里面,有一份大概属于这本书吧。
https://wx2/large/4d96dd98gy1fiadebgkihj209q09qq38.jpg
研究员丁丁经常读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
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23.4元。
读书时期,这本书是各种考试的参考书籍,留在枕边苦读备考。毕业多年,这本书仍还是我的枕边书。焦虑紧张的时候,拿起来读读能减压镇静;研究工作中遇到相关领域的新词或者概念,也会去这本基础教材中寻找解释根源,不一定是直接的答案,更多的是基础知识系统上的理解。读了多少遍,已经不记得。
https://wx1/large/4d96dd98gy1fiadehft6xj20890ccdg2.jpg
实习生张炜仑经常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34.50元。
这本书的中文版我读了一遍,在纽约读书时买了原版。拿在手里很踏实的一本paperback,上面写着几个大字:The Life and Death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前前后后完整地读了三遍,如今也经常拿出来翻看。经典就是经典,雅各布斯写“街上芭蕾舞”,格林威治村清晨的每一个瞬间,写上班族如何和杂货铺老板打招呼,复刻着我居住于纽约下城每一天的生活。每看一遍都感觉在重现纽约的记忆。还有她痛斥权威的rants,把保守固执的规划官员大卸八块,读来确实大快朵颐。《死与生》的伟大意义不仅仅在学术层面,我每次都把它当作一本叙事集来看,每看一次都有新感觉。
https://wx1/large/4d96dd98gy1fiadenrytcj208i0c30st.jpg
研究员解释经常读 | 汪曾祺的书
汪曾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11元。
他简直是我最喜欢的老头,随便是哪一本,拿起来就可以读,常读常新,夏天读静心纳凉,冬天读暖老温贫。
https://wx4/large/4d96dd98gy1fiadew3qo1j20860cljs7.jpg
编辑圆耳朵本周读 |《我们的小镇》
[美]桑顿·怀尔德著,但汉松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9月,36元。
桑顿·怀尔德真狠。《我们的小镇》读到尾声,我几乎掩面涕泣了。因为我知道,他写的就是我熟悉的镇,是父母关系(也许过于理想),是少年时代的情愫,进入尾声时,文本嵌套进了另一重“死亡”时间,回光时再现栩栩如生的永恒之物——母亲正在做早点,催促上学,警察巡逻在街上,送奶工和送报纸的短暂交谈,于是我几乎看到了1980年代末上小学时的气味,光线,那条小路。从开始到结尾,经由年轻生命艾米丽的死亡,完成了一个回环,重回开幕式的小镇场景——这也是1938年好莱坞名流坐看此剧眼中噙泪点的闪回。艾米丽那声灵魂想着生者的喊叫“人都是这样的!瞎子!”,被半个世纪后的贾宏声在《昨天》里也重复再喊过了“你们这些傻Boy!”,他边喊边哭。贾宏声死了,但希望他像艾米丽那样,学着忘了生者,忘了人间。你看到处是“时间”作祟般地切换,提醒你人间无聊,怎么办呢?舞台是如此逼真,人物走来走去,追光我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舞台经理就是桑德尔,他作为千变万化的存在,超脱的叙事者,难道不是死神?难道不是上帝?桑德尔提纯了一万种复杂,构筑的小镇就是生活的原型,因此简单,因此永恒,因此就如星星在头顶上转动,我们无聊将死,但可惜一直没有更早地醒悟过来。“也许圣人和诗人会。”桑德尔还是透露了内心的古典。
https://wx4/large/4d96dd98gy1fiadf35ugdj20gq0c3tci.jpg
编辑赵维基本周读 |《提毗往世书/小女神往世书/Devi Purana》
如果说印度“史诗之后无信史”,也不是很确切。由于大部分时间并没有“书同文车同轨”的大帝国存在,文献和宗教都如同中世纪欧洲一般归宗教部门收集整理。再由于市民社会太少,各种八卦和历史的重要性自然不如习俗、礼仪、宗教重要。间又有刹帝利集体造反,到了笈多王朝的时候,关于历史和宗教文献的整理才系统化,规模化起来,主体就是所谓的“往世书”系列。
往世书 (天城体:पुराण,梵语原意为“古代的”或“古老的”)是一类古印度文献的总称。这类文献覆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宇宙论、神谱、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动。它们通常为诗歌体,以问答的形式写成,其基本内容经常是不同人物联系起来的一些故事。当一套历经10个世纪左右的文献集拥有“五相”,即宇宙创造、毁灭和再创造,天神和仙人的系谱,人类的产生和对各时期的叙述,太阳王朝和月亮王朝史诗概要,以及现在诸多小王国的风土民情和大事记,才可以被称为Purana,即狭义的往世书,不够“五相”的有别的名字。
Purana分为大小两种。“大”的意思是畅销,流传范围广,但好看不好看不一定,比如湿婆往世书就算翻译成圣经体也让人难看得弃了直奔DKDM(这部剧把其中的小故事还原得很好)。薄伽梵往世书最为“畅销”,因为里面史诗内容量最大,人民喜闻乐见,然而金克木的翻译吧……由于印度剧圈经常简写《摩诃婆罗多》为MB(大写),让人想到了一种骂人的姿势可以套用他的翻译——玛哈巴茹阿特……如果没有外力打断的话,往世书可以越攒越长,一般往世书都有老的和新的两部分,以笈多王朝为界限,到阿拉伯人入侵之后结束,然而《未来往世书》一直讲到了维多利亚,也是醉了……
扯远了。Devi往世书是一本“不那么畅销”的往世书,但是写的比较有趣,第一个下完的,所以就先系统看了。这是小往世书里面“最大”的一本,而且天神的神话部分成书时间非常早,号称“广博仙人(传说中MB的作者)说的”。从内容上也能看出来这是相当古老的传说,狗血方式和程度都跟希腊神话一样一样一样的。举个例子,关于水星Budha的出生,一句话概括就是“你放着生主达刹送你的28个女儿不睡来睡你师母?!”两句话概括就是,生了之后“哇这孩子好白好美继承了月亮的所有优点,一定是我(天神导师)亲生的!”
https://wx3/large/4d96dd98gy1fiadfaeh5fj20af08cdfy.jpg
编辑里斯本经常读 | 我没有经常读的书。
#编辑部读书党#完结。再见!
组稿编辑:到老师
本栏目旨在告诉大家《城市中国》的各位每周都在看啥。
祝大家周末悦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