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3/large/4d96dd98gw1f9yng0hqmqj206q09pq31.jpg
编辑赵维基本周读 |《小农立场》
贺雪峰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32元。
个人感觉作者被编辑害了。贺老师的主张,每次出现在网络上的时候,都颇有民科的感觉,这与他真实的研究地位和方向相去甚远。所以买了这本书,开始的时候还好,明确了贺老师的主张,即农业大资本化会损害小农和老年农业的意义,将更多的人挤入大城市,而已经去工业化的城市无力吸纳这么多低技剩余劳动力,于是,贫民窟?内城衰退?不过中国太大,农业异质性也很大,适用于中南地区的法则未必适用于东北、西部和两广。贺老师就江汉平原来解释城市资本在乡村的时空修复还算有理有据,只是书中口气太民科,又被编辑害了。
http://ww4/large/4d96dd98gw1f9ynfsnrmjj208l0bxjs3.jpg
前编辑DCM本周读 |《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
[日]北川富朗著,欧小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55元。
艺术项目离开美术馆或画廊等“白盒子”空间进入地方,从城市到乡村,艺术造城到造镇(村),是近年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波全球艺术在地化之中国实践中,有在粤北小城坚持了到第十二届的连州摄影展(11月19日开幕),也有刚刚开始展开探索的乌镇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艺术进入地方日常空间,走出专属的艺术、学术或专业的殿堂。在日本成功创立“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濑户内海艺术祭”后,北川富朗接下其首个在中国的公共艺术项目,他发动在地艺术项目的经验也在国内广为传播。北川富朗著的《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将过往五届越后妻有三年展的作品重新归类,分享他艺术复兴乡村的公共经验。台版《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加入了多个台湾文化人、曾参展越后妻有三年展的艺术家的感想,从社区营造角度讲述了三年展对台湾相关公共艺术、社区项目的启发。
http://ww3/large/4d96dd98gw1f9ynflo5j4j20850bt3ym.jpg
实习生汪小皮本周读 |《且听风吟》
[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8月,11.80元。
处女座的村上春树值得一看。
http://ww4/large/4d96dd98gw1f9ynff1lcmj20a30a3q3f.jpg
研究员解释本周读 |《上海新城》
[荷兰]哈利·邓·哈托格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138.00元。
本书全面介绍了上海周边“一城九镇”的规划和建设过程。空间布局背后,有政治的根源,经济的发展,身份的冲突。有趣的是,本书的编者收集了不同学者对“一城九镇”的看法,让这些互相冲突的观点同时存在,并不作评判。值得一读。
http://ww1/large/4d96dd98gw1f9ynf83vivj208i0c3t91.jpg
编辑圆耳朵本周读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
[美]素德·文卡特斯著,孙飞宇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45元。
UC社人形图书馆看海君桌面上书籍山峦耸峙。觉得空虚了,多看几眼书脊,好似多翻过几座山,没过瘾还可薅一本回家,但可惜的是:不是看了黑社会的社会学著作就能真的跟小混混打交道,也不会因为包内沉甸甸包本分量而自以为精神不饿。
http://ww3/large/4d96dd98gw1f9ynf19cgmj208i0c3mxk.jpg
编辑里斯本本周读 |《思家小馆的晚餐》
[美]安·泰勒著,刘韶方译,新经典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39.50元。
刚开始读,作者文笔超级好,故事读起来韵律感十足,有一种拉美文学的感觉。越是用这种甩甩哒哒的感觉讲特别普通的故事,我越觉得能看进去。
周末愉快!敬请期待下期!
【组稿编辑:好像在长智齿的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