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铁驶过:变与革》| 076期编按

(2016-09-02 18:21:41)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4d96dd98gw1f7feps0ho1j20h50mgqfb.jpg076期编按" TITLE="《高铁驶过:变与革》| 076期编按" />

高铁驶过:变与革

文/匡晓明[城市中国总编] 车洁舲[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这是一组值得骄傲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9万公里。以高速铁路为骨架,包括区际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等构成的快速铁路网总规模达4万公里以上,基本覆盖了所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高速铁路网的速度、运营里程与在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是的,高铁来了:从200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通车运营以来,短短八年间,这张快速生长的大网便已联通了全国除西藏、云南、宁夏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共设车站671座,每天发行车次数千趟——中国正已高速的姿态迈入一个“全民高铁的时代”。

同城时代

速度提升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是空间距离的压缩。2000年前后全国铁路客车的平均时速为60km,而自从高铁投入运营以来平均时速保持在200km,是前述的3倍以上。以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中国最重要的一线城市为支点的三大干线:京沪、沪昆、京广,串起了京津冀、长三角、中原、长江中游、珠三角等一系列大都市群,人口众多,腹地辽阔。在高速的支撑之下,东北、华北、华东与华南几大区域之间成功实现了当日达甚至是半日达,充分满足了商务、旅游、周内通勤甚至日内通勤等各类人群的需求。

由于航空、公路交通等传统行业的市场份额转移,这些年来高铁客流在整个出行交通系统中的客流占比大大提升。与之相伴随的,是沿线城市旅游、餐饮、购物等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在消费端以外,以高铁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基建工程一直是稳增长促投资的巨大动力,高铁带来的投资、就业与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新兴产业的规模也是不容小觑,足以对当地经济形成强烈的刺激作用。

高铁在拉近城市间空间距离的同时也促成了区域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并消除了物流障碍,促进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与土地价格较低的内陆地区扩张,助力沿线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升级。“区域经济圈”这个被屡屡描绘的理想城市群状态开始平稳落地:北上广等龙头城市集聚优势凸显,周边城市间的分工合作成为主流。而随着线路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同城圈在生长壮大,高铁的“穿针引线”作用正日益显现。

城市扩张的下一站

从普铁时代来到高铁时代,伴随着对轨道要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了在既有火车站之外新建高铁火车站,一来可以承接更多的客流,二来可以拓展城市新的消费与生产空间。“高铁改变了每一座家乡”。对于远行的人来说,高铁的开通为他们提供了回家更优的选择,一座座高铁站的降临切实提速了家乡的发展,城区扩容,投资增速,品牌进驻。而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高铁的开通拓宽了城市的边界,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公交地铁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跟进拉近了郊区与主城的距离。

高铁盛宴催生出了数万亿元的市场蛋糕,各地也在争相将“高铁效应”发挥到极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规划的、在建的高铁新城共有七十余座,尤其是客运量较大的京沪、武广等沿线区域,下至县城、上至省会,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这样的壮志:围绕高铁站建设物流、高端商务等片区,结合住宅与生活服务配套,打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新一极。

不可否认,这是一场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提升土地财政与解决旧城危机的双重期待下,高铁新城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寄予厚望的开发热点。而在产业选择方面,电子商务、高科技研发、会展、金融等高附加高产出行业成为首选,数字文化创意园、动漫产业园、平台孵化器等竞相崛起,为新城造势,也为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契机。由此,“高铁新城”和“互联网 ”这两大年度热词在这样的时空内产生了炽热的碰撞,并形成了土壤与种子的依存,共同孕育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甚至是城镇化推进模式。

盈与赢

高铁盈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直戳痛点的话题。在中国高铁之前,全球唯一一条实现盈利的高铁是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得益于旧有铁路的饱和以及沿线密集的人口、雄厚的经济基础,于运营第三年实现盈利,运营第七年收回全部投资。而在中国,京沪高铁是第一条创造盈利奇迹的线路,此后,伴随着逐年大幅攀升的客流量,东部沿海的京津城际、沪宁、沪杭、杭深、广深等已先后实现盈利。然而除此以外的绝大多数高铁,都难逃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的命运。哪怕是国家高速主网中的“四纵四横”,盈利也仅仅是少数区段。在每年新增投资近万亿、新增里程数千公里的当下,这依然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相较于账面上的盈利,高铁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也许才是期盼中的、真正的赢局。各地尤其是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都高度寄望于高铁在本地设站,以搭上“高铁经济”的快车,觅求更多的商机。由于高铁的开通,某旅游城市的客流量猛增,某产业园区的投资超过百亿,香格里拉酒店落户某县级市等报道不时现于媒体,更使高铁成为了各城争抢的香饽饽。然而真正的高铁效应究竟是辐射还是虹吸?高铁对大城市的影响与对中小城市的影响究竟哪个更强?似乎业界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只是相较于从前铁路的开通对一座城市区位的改变而言,现今高铁对城市的影响已不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优的叠加属性。

在过度的热情与期待面前,有一个现实必须正视:高铁效应的最大化需要多方的配合与支持,区域资源的开放共享、政策的扶持以及经济内生力的提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现实中,高铁更像是一个触媒,为各行业的升级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然而真正推动质变的永远是城市与城市产业自身。

购买本期杂志,请至官方淘宝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