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部读书党#第46期推荐书目

(2016-04-03 13:18:13)
标签:

杂谈

#编辑部读书党#第46期推荐书目 
研究员丁丁本周看 |《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
[澳]彼得·布林布尔科姆著,启蒙编译所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月,45元。
一本有趣的严肃读物,一部空气污染史,解说工业史和科学史。自中世纪以来,伦敦城的空气就一直饱受煤烟污染。书中详解伦敦雾都的“前世今生”,以及英国对雾霾的认识和治理的渐进过程,也挖掘出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人文因素。不同的人对污染的感觉不同,空气污染、环境变化反过来又改变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文化和人的思想变化。资料详实,参考书目和插图出处标注明确。

#编辑部读书党#第46期推荐书目  
研究员浪漫本周看 |《癫狂的纽约: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
[荷兰]雷姆·库哈斯著,唐克扬译,三联书店,2015年9月,88元。
作者是那位著名的记者转行而来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北京大裤衩之……父,当然对他来说那只是众多作品之一吧。还有读者或许会记得他也是我刊的国际顾问并且在创刊最初的很多期里提供了颇有意思的研究和素材(比如三次方),那大概是接近10年前的事,大裤衩还在种种争议中建设,而今天已经同化于雾蒙蒙的京城。库哈斯带给建筑界的冲击很大,他用对城市文化的多维解读重新定义了建筑的价值,某种程度上,或许他是最早一批嗅到新媒体和影像文化对城市形象冲击的人之一,他的作品更多不是和城市而是和城市前行的足迹相融合……好了班门弄斧的时间到此。重点是他的书终于在国内出版了。这是第一本,写作于1978年,那时是他年轻出道锋芒毕露的时代,这本不厚但有点晦涩,信息量庞大的小册子是他第一次向世界说明他的建筑观点,记者的经历给阅读体验带来侦探小说般的解密感,但依然有点……晦涩。与原版相比,国内版得封面有几分口袋书的感觉,译文上也尽量平易了些,真是辛苦了译者唐克扬老师。

#编辑部读书党#第46期推荐书目  
编辑里斯本本周看 |《文艺女王养成手册》
嘉倩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42元。
上海大悦城开了西西弗书店之后,我办了张会员卡,因为每周三会员日凭卡买书可以8.8折,我周三一有空就去店里逛逛,也算了解一下新书书情。所有类别图书的码堆我都会看一眼,基本上都会有点儿收获。话说这周三我站着看完了这本《文艺女王养成手册:我活着,以我自己的方式美丽着》,忽然好像明白了很多东西。这本书内容浅得很,感觉就是一个长得还不错、经常出国旅游的妹子教大家如何拍照,没人能拍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用三脚架自拍。作者真是分享了不少实际操作层面的经验,但后面也升华了一下,说了不少“这样拍照可以让你的人生如何如何”那样的大话。看起来呢,虽然有点让人忍俊不禁,觉得这书存在的意义不太好理解,但又很能说明问题——说明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年轻、年少的读者需要什么东西。大家既想展现自己,又想在互联网时代用各种工具让美美的自己被他人妥善地看到,而自己的生活幸福、心情愉悦就建基于这种“被欣赏的愉悦”上。这种心态存在倒不能说明当代青年有多么脆弱,这只是很本能的一种需求,但它能成为很多出版社想卖的选题,也许可以说明一种社会心态。人,到底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下,还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中?人活着,有多大比重是他人打分的,有多大比重是自己给自己打分呢?

------------
友邻支部“编辑部影音党”,本周分享内容如下:

#编辑部读书党#第46期推荐书目  
编辑赵维基本周看 |《我在故宫修文物》(Master in Forbidden City)
叶君、萧寒导演,王津等主演,2016年1月17日在CCTV9播出,3集,单集50分钟。
本片共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啥是匠人精神?小清新们吹捧的匠人精神,不靠新的营销方式行么?

#编辑部读书党#第46期推荐书目  
编辑鹿小本周看 |《回魂夜》
刘镇伟编剧、导演,周星驰、莫文蔚等主演,1995年7月6日在香港上映,82分钟。
小时候周星驰意味着暑假的一张张盗版碟,小伙伴偷偷带上家来,再偷偷带走,《回魂夜》是童年阴影之一,和其他阴影一样,早就忘得七七八八。近期的一个“伟大”计划是翻出一个个童年阴影,逐一挑战。请看粤语版,石班瑜太一惊一乍,浮于表面的“痴线”。整个故事的大部分场景就在一个寻常的小区里发生,楼道走廊狭窄、弯曲、贴满小片的马赛克,人物也就是一个现实小区必备的元素:邻居阿婆、貌不惊人的中年夫妇、小区保安天团和敏感少女(保安也各有各的“古怪”)。我和同事丸子安利此片时说有“迷之感动”,想想很好理解,周星驰扮演的捉鬼专家住在精神病院里,七拼八凑组织起了一支“捉鬼大队”,小团体内互相理解,自成逻辑,这种逻辑在外人眼里总是“太疯癫”。一个人发癫是孤独的,一群人“发癫”,各个都有使命感。有一幕为了迅速劈倒竹排架,周下指令“咬”,周自己咬,无果,一回头发现莫文蔚和几个保安如有铜牙铁齿,周点了点头,接着和竹竿较劲。好像一个人编织了一个世界,最初无人信,到有个人听,再到有人陷得比最初那位编织者还深。所以吧,我总觉得周星驰内心有一个孩子,偶尔振臂一呼“跟我玩吧”!


周末愉快!敬请期待下期!

【组稿编辑:不喜欢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到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