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期《城乡统筹》:从“背井离乡”到“离土不离乡”

标签:
河南三农财经 |
分类: 内容选登 |
文/吕红医+杨晓林 图片由吕红医提供
http://s12/middle/4d96dd98ga7ec9614d6cb&690
河南登封村中土地庙
吕红医 建筑学博士、郑州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城乡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维也纳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肯塔基大学建筑学院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客座学者。
杨晓林 经济学硕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中原地区经历了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时期, 以及当代“背井离乡”、“候鸟式”迁移的类城市化进程,模仿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发展时期,其间过程伴随着人与土地关系的复杂变化。通过总结中原地区粮食核心区人地关系的变迁,可以发现“离土不离乡”是适宜中原地区城镇化发展和劳动力就近转移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
历史:“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传统
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使中原地区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了农耕生产,并在春秋时期基本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秦汉以来,历代政府均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生产力。中原地区的民间文化中充满了丰富的农本思想智慧,“生意钱,三两年;衙门钱,隔夜完;庄稼钱,亿万年”,述说经商、做官和种田三种职业与财富的辩证关系;“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 田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等强调人地关系,即人对土地的依赖。民国之前,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土地神庙,形成了以土地为中心的乡村社会秩序和以土地神崇拜为中心的精神世界。
中原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聚族而居的血缘社会模式和定居文化传统,定居文化强调一个家族在一个聚居地的繁衍生息、永续发展,并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农耕传统与定居文化使人地关系非常紧密,即便有人背井离乡或浪迹天涯,终因衣锦还乡而荣耀,从土地出发又回归土地。家族永续发展的观念使中原先民非常重视聚落的选址及营造,“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中对住宅的描述包含了丰富的自然观、社会观与建筑观。
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传统,重视家族文化的社会形态,人口的小规模、有限性流动,形成中原地区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宋代以来,中原地区形成了基于地方资源和以农业为基础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模式。根据施坚雅的研究,农业生产的强度在城市化高的核心区最高,也就是说传统社会城市的发展是依托农业商品化的,而且呈现出城乡一体的格局。学者吕新雨认为,物质和财富的生产是立足于乡村的,城市财富和资源是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方式流向乡村为终结的。作为当今仍承担粮食核心区职责的广大中原地区,如何挖掘传统农业社会以农业商品化为基础的城乡一体格局及其借鉴价值,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实:“背井离乡”的游民文化
自1949年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异,尤其是粮食主产区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中原地区长期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富裕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长期的经济困顿使中原地区成为民工输出大省,大量农民工涌向沿海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工潮”。一般而言,劳动力转移包括两方面转移,一是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从农业部门转到工业部门,即一国经济工业化过程。二是劳动力的地域转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即乡村人口城市化过程。尽管城市存在高失业率,但农村劳动力还是持续流入城市。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例,郑州市现有常住人口750余万人,而流动人口高达300多万,占40%以上。
http://s9/middle/4d96dd98ga7ec99478968&690
郑州流动人口大量集聚居住在城中村,使城中村成为郑州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形态之一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使大量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农闲时“背井离乡”,农忙时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具有大规模、远距离流动的特征。这种就业方式呈两种形态:一种是“摆钟式”,即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另一种是“兼业式”,即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据统计,2008年河南全省输出农民工数量已达2100万,河南省输出农民工数量在中国各省区中长期居于首位,其中省外输出量超过6成,且9成以上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客观上看,“候鸟式”流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事实分割,农民工实现永久性迁移的能力和意愿受到抑制,意味着职业与身份的背离,造成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福利损失,包括农村土地大量抛荒、春运压力巨大等;另一方面对小城镇及乡村人力资本的储备和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不利影响。
农民工如果选择永久性迁移,将失去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土地保障,可能成为“无根”的城市游民。“去”与“留”的两难抉择是所有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对中原地区粮食核心区尤为重要,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完成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何平衡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中原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能否重视传统农耕文化的经验,重新定位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未来:“离土不离乡”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和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使中原地区粮食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内生动力为基础的城乡系统被打破,盲目建设工业区和推行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作业,破坏了地方农耕文化传统,耕地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剧了乡村经济的衰落。根据官方统计,河南省耕地资源仍保持在1.1亿亩以上,然而,笔者的调研发现,各地占用耕地或以租代征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情况非常严重,未来基本农田保护与粮食生产仍存在极大的隐患。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中原地区在未来城镇化的发展中,应当尝试从其农耕文明的发展轨迹中总结出一条独特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避免简单重复西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在“安土重迁”的传统农耕文明与“背井离乡”的工业文明之间,还存在一种以激发地方内生动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即“离土不离乡”的生态文明的发展途径。,既秉承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传统,又符合未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能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离土“即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地方工业,转移剩余劳动力;“不离乡”即发展小城镇,使劳动力在一定区域内有限的流动、适度转移,完成乡镇人力资本的储备和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强化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作用。第二,编制切实可行的乡镇体系发展规划,确定以中心镇-乡镇-中心村-自然村为体系的自然生态经济系统。第三,大力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城镇产业结构,建立以粮食的粗精加工、销售为龙头的二、三产业,建立地方企业与外来大型企业联营协作的关系。第四,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合理疏导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第五,发展以精耕细作、兼种套种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保留和发展传统耕种技艺,并结合绿色、有机产品的开发形成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第六,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避免不加选择地承接沿海工业转移,大量占用耕地建设工业园区。通过提高粮食价格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第七,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避免盲目的新村建设,丰富农村社会文化生活,通过城乡一体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与城市生活的融合。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