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42期读编往来

(2010-09-17 17:49:18)
标签:

读编往来

杂谈

分类: 内容选登

“城市智慧,与中国俱进”,2009年底以来“低碳”概念走俏,《城市中国》推出041期《理性“低碳观”》,为发展低碳城市的探索去伪存真。该期课题部分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寻求权威解读,并引述诸多低碳规划和设计案例。《未来生活进行时》栏目关注城市亮化与光源污染。《逛街学》栏目走进已故规划大师冯纪忠代表作松江方塔园。

 

041期纠错:

1、封面英文副题中的winsdom应为wisdom
2、14页3、4两条资讯的文字误与第2条雷同
3、38页底部WWF的发言文字应为“一台268L的节能冰箱可节约电费2000元,普通冰箱也可通过及时除霜、减少开门次数、提早将需要解冻的食品取出等方式来节电。”
4、42页左侧边条英文第七行,despise应为despite
5、57页右上角大字倒数第四行“设”字应去掉
6、64页正文第三段第六行字母“v”应去掉

 

本刊在041期课题部分出现较多错误,特此致歉,并感谢读者的火眼金睛。本刊编辑部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戒!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低碳城市”的理念首先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模式。因此,对于规划业者来说,“低碳”的理念就不仅是提倡节水节电这么简单了,如何塑造这种生活模式任重而道远。诸大建教授反对在发展低碳产品和低碳建筑时片面宣传伦理道德重要性,我也十分赞同。如果居民可以每天步行至工作场所,如果道路专设经过绿化景观设计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如果低碳住宅可以明显减少空调的使用……那么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就会使民众想当然的选择低碳生活,“低碳”的生活模式则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而这些是规划业者在众多方面可以涉及到的,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到局部形态优化,再到建筑设计、设施布置等专业技术的处理,或者从前期调研、概念构思到方案公示等规划环节中公众参与模式的提倡,“低碳”的理念可以处处渗透其中。当然,因为规划涉及政府、开发商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规划业者很难协调,时常充满着无奈,我也很赞同诸大建教授引入利益相关者分析的观点。但是所有的措施政策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城市空间中来,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根本。因此,作为空间设计者的规划业者来说,首先建立起塑造“低碳”生活模式的理念是毋庸置疑的。

——刘英姿 南京

 

低碳产业化发展要结合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的联动。但就目前情况,政府更多的是在提出口号,却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在总体规划中,对建筑的规模和空间的布局都较模糊。国内的低碳设计,大多是从技术入手,缺乏整体概念。单个低碳建筑,并不一定能够降低整个城市的排放量,所以,在国外的概念设计中,已经逐步改变原有对建筑尺度的定义,将建筑区域化,功能呈多样性与复杂性,能够满足一定的生活需求,如一些生态岛,生态城,将众多的功能涵盖在同一个建筑中。建筑规模的扩大,我觉得可以更有利于能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也更有利于碳排放量的控制。与此同时,垂直竖向的利用,可以节约用地,将更多的绿地,自然还原给城市的本来面貌。万科是搞住宅产业化的先驱,装卸式建筑既有利于缩短建筑工期,也有利于拆除。或许下一步更应该去探讨产业化产品的回收与再次利用。我认为最好的生态建筑,应该是拆除之后不是一堆垃圾。

文中亦探讨了低碳的实现途径,我认为也应该考虑其他方面。比如:建筑技术与建筑风格的统一:除了新建的建筑能够实现低碳外,同时也应该考虑与现有建筑的结合,实现局部的节能也是可取的。其二是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的有力结合,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将效率最大化。如太阳能屋顶的光电转换是现在较为普遍的低碳应用技术,但是在使用此项技术时更应该思考,屋顶采用怎样的建筑形态,才是最大角度的对准太阳,在一年四季都能够吸收足够的能量。

——温婷 南京

 

正如上期低碳的课题所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的概念提出来,兴盛一段时间后被另一个新的概念取代。我最想问的是,诸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之类的名称,到底应该怎样区分;什么原因使后者逐步代替了前者;而对于普通大众,他们能在生活中做到些什么,才是真正参与到这样的浪潮中,而非仅仅随声附和?

诸大建教授针对低碳城市战略问题的文章中对基本概念的说明,为之后的讨论定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初步解答了我的疑问。我在文中看到了一些企业的实践案例,但对于达到“低碳”目标的衡量标准,仍没有看到一个统一的说法,使我对低碳的实施前景有些担忧。节能建筑在中国被提出之后一直没有形成权威的测试标准,这使其可信度和可实施程度打了折扣。

本期中对华新民有关胡同土地产权的采访,让我相当震惊。一是发觉胡同的命运竟然如此岌岌可危,二是看到民众,包括自己在土地问题上的重大误区,三是愤慨于我们的私人财产被无视的现实。这个问题不解决,愈来愈多的人会逐渐成为受害者,我们要从了解真相开始,一步步去努力。希望贵刊能用专题来深入而广泛的讨论这个话题。

——joy 桂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