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41期:优先解决低碳城市的战略问题

(2010-08-04 17:30:34)
标签:

诸大建

同济

低碳

管理

财经

优先解决低碳城市的战略问题
——访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

采访/黄正骊 整理/佟鑫

http://s3/middle/4d96dd98g8cfc1a81d642&690

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以后,社会各界关于低碳的探讨空前热烈。作为研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资深学者,以及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和世博会环境建设的顾问,诸大建教授的的声音和观点也见诸各大媒体。通过Google来搜索诸大建教授的名字,会发现2009年7月以来的搜索频率猛增。这不仅说明他个人的行程更加忙碌,同时也显著地表明人们对于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种种问题急需专家释疑。本刊特此专访同济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

城市中国(以下简称UC):在“低碳”这个概念炙手可热的今天,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家,您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角度来进行低碳城市住宅的研究?

诸大建:分析低碳城市住宅问题,需要明确三个关键词:低碳、城市、住宅。首先是低碳,最近低碳成了热门,全国两会期间的很多发言和提案都涉及低碳。但是很多人混淆了低碳、生态、绿色三个概念。低碳实际上是个能源转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能源进入,可称为进口的低碳化,即选择低碳、绿色的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第二阶段是能源转化与使用,可称为过程的低碳化。第三阶段是碳汇和碳捕捉,即经济社会系统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吸收,这是末端的低碳化。所以,低碳是针对能源从进入经济过程到使用和排放全过程而言的。绿色这个词不是严格的,包括的范围要广些,一般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例如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污染控制、垃圾处理等,比如绿色住宅要考虑选材、水系统的设计、垃圾处理的方式等。有的时候绿色住宅涉及一栋建筑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到最终拆卸过程中全生命周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比如美国的LEED,就是选用生态的材料加上全过程生命周期的概念。生态的概念则不仅包括资源消耗和污染减少,同时还涉及住宅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人简单地说垃圾处理就是低碳,这就有点把概念搞乱了。低碳就是要解决化石能源紧张、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如果跟传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问题混淆,提出低碳就没有特别的意义了。

第二个关键词是住宅。目前中国碳排放的三个大户是工业、交通和建筑,其中工业占七成,建筑占两成,交通占一成。但是,处在第二位的低碳建筑现在看起来最欠缺发展蓝图,低碳住宅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低碳建筑与住宅的发展可以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强调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另外一种是使传统能源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在低碳建筑中,前者成本非常高,还没到商业化阶段,因此大规模地搞可再生能源的低碳住宅是不现实的。比较而言,后者是目前比较可取的,特别是在未来10年内可以推广。

第三个关键词是城市。讨论住宅单体的低碳化是一个建筑技术问题,但是讨论城市住宅就要把住宅与城市的背景、社区的环境联系起来。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一个“反弹效应”的概念,比如说每栋住宅都是低碳的,但是原来三代人在一起居住,现在变成三个家庭分开住了,总的碳排放不是减少的而是增加的;比如说单栋别墅的建设很低碳,但是整个城市建成区是蔓延的,不是紧凑的,这样的城市空间结构也不可能是低碳的。这就是说,没有宏观战略控制,整个城市就并不低碳。所以讨论低碳的城市住宅一定要有宏观层面的考虑,功夫在技术之外。这样的思路是我们现在搞规划、搞建筑技术的人员很缺乏的。

这三个概念界定清楚以后,我们可以说,低碳城市住宅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标,以住宅建设为考虑对象,兼顾整个城市宏观背景的概念,这样我们讨论问题才有针对性。

 

UC:住宅产业化将大大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因而被视为发展低碳住宅的主要路径之一。然而,住宅产业化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建设,它与低碳之间是否有相悖的关系?如何调和这种矛盾?

诸大建:2009年12月,我在一次绿色建筑产业化的全国会议上提出,住宅产业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理念要正确,我们需要的是低碳住宅的产业化而不是传统的高碳住宅的产业化。如果是后者的大规模生产,就容易造成我们在研究低碳经济上常常谈到的所谓“锁定效应”。房子是耐用品,使用年限长达几十年,应用了高碳技术或非标准的低碳技术的住宅大批量产业化,就会出现锁定效应,影响未来使用中的长期性的高碳排放。所以,今天建筑师们的技术思路,决定了未来三五十年中国建筑部门的碳排放。目前,真正的低碳住宅还处在起步阶段。王石说万科地产不再建毛坯房,被认为是低碳住宅元年的开端。希望开发商们清晰地研究一下什么是低碳住宅,然后开始有规模的行动。

 

UC:您认为发展低碳住宅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措施来为低碳住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诸大建:现在我们看到社会精英们在热议低碳,老百姓却感到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太贵。发展低碳住宅最伤脑筋的问题是,低碳听起来很美,用起来太贵,低碳住宅商业化的成本很高。老百姓买不起,就会感到环保总是富人的事情,这是大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低碳住宅产业化是为了谁”这个问题,低碳住宅是没有前景的。我有一个理论,以往的绿色经济1.0版要升级到未来的2.0版。1.0版是人富了以后搞环保,穷人是搞不起的,我们现在需要搞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2.0版。所以低碳技术要搞地方化的、低成本的“低生态技术”,这种低碳住宅产业化才是我们的方向。

要引导技术朝这个方向发展,政府需要逆转政策,对需要限制的高碳产业应该提高税收,对真正具有低碳意义的项目进行补贴。如果对低碳创新放任自流,那它永远长不大。我很反对在发展低碳产品和低碳建筑时,片面地宣传伦理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应该让老百姓用钞票投票给可以承受得起的低碳创新项目。只有真正让一个商品能被老百姓买得起,而且产品质量好,老百姓才会选择它。

 

UC:在低碳住宅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调整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低碳住宅产业能够顺利发展?

诸大建:在这里要引入利益相关者分析。低碳住宅产业化要发展起来,需要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位一体的联动。政府的作用是制定政策、开发商的作用是使用新技术、消费者的作用是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产品;开发商要赚钱,消费者要满足生活质量,政府希望这个供求市场能够稳定的发展下去。其中,第一推动力肯定来自政府,如果政府确认低碳住宅产业是发展方向,对国家宏观经济有利,那么就要在经济政策、财税政策上采取措施。政府还要制定低碳住宅产业标准,可以外包给专家来制定。开发商在建设初期的时候要经过试验期,成本比较高,差额要由政府补贴来抵消掉,这样开发商就有积极性了,就会研究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既有盈利又能达到政府的要求。总的说来,开发商是低碳住宅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先者,政府是促使整个低碳住宅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消费者是低碳住宅产业能否满足生活质量的检验者。

我认为在计量低碳住宅产业的成本时要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以绿色冰箱为例,购买时的价格如果在十年使用期中进行折算,每年使用消耗的成本都比传统冰箱少,总体上看就是划算的。更科学的全生命周期计算,一直要计算丢弃后的处理成本。消费者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赶时髦的人,等到消费者大批量进入的时候才说明产品成熟了。到低碳住宅产业的成本低于传统住宅的成本时,它就不需要政府再推一把。新能源巨头无锡尚德公司的目标就是在10-15年内使太阳能发电的价格达到政府不用补贴都比化石能源更有竞争力。低碳住宅产业要达到这个状态,需要的时间很长,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

 

UC:低碳是一个宏观的整体,那么除了住宅以外,城市的其他要素应该怎样配合,才能创造真正的低碳人居?

诸大建:单个住宅是单体的角度,我们还要讨论城市总体的空间结构、建筑面积的总量控制等。住宅产业的技术问题一定要放在整个城市的人口、建筑的需求量当中来研究。低碳建筑不仅应该是单体的建筑的低碳,而且整个城市的排放也是低碳的,但是后者不是前者的叠加,恰恰是许多个低碳建筑的累积导致了总的碳排放上升,这是个总量的概念。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对建筑规模与空间结构的控制,对微观上的住宅是否低碳起着前提性的作用。

 

UC:您认为我国在低碳城市建设目前处在什么状态?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

诸大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处在起步当中,发展方向尚不明确,开始的无序是可以理解的。举例来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各界对低碳交通主要发展什么汽车的问题争论很大,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现在要大规模商业化存在困难,因为很长一段时间能够得到的车用能源仍然还是石油,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完全替代石油。这就决定了低碳汽车的当前发展方向,仍然是提高传统小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即单位能源能够行驶的公里数,而不是追求把所有小汽车都变成可再生能源。低碳有两种技术路径,当前是用新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还是提高传统能源的效率更重要?类似地,现在低碳住宅产业的发展路径也不清楚,我的看法是要好好研究如何提高传统能源在住宅建设中的效率。住宅建设在利用太阳能或自然光、风能等方面具有某种优势,但是实验中的技术商业化不容易。什么样的技术路径是适合商业化的?中国要尽快把方向明确,再集中投资和力量进入实施推进阶段。中国的低碳化进程,在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转换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之后,今后碳排放比重持续上升的就是交通和建筑,汽车和住房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我们现在不弄清楚方向,以后就可能出现反复,也没办法实现低碳经济上的后发优势。战略问题应该优先解决。

 

UC:低碳这个词变得很红是最近几个月的事情,但是已经有人开始对它进行质疑,认为低碳缺乏统一精确的测量标准,甚至有科学家质疑气候变化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这一整套理论。您觉得“低碳”会是昙花一现的吗?

诸大建:我不认为低碳是昙花一现的。我是气候变化的中性观察者,但我是低碳经济的积极拥护者。气候问题和低碳的联系,现在科学界还存在争论。但是,是否搞低碳不是仅仅由气候问题决定的,除了二氧化碳因素之外还有能源供应因素。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能源制约,抛开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不说,中国也要回答经济增长的石油和煤炭消耗问题。因此不是我们被动地应对气候,而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更加积极一点。我反对某些民族主义情绪过强的人说气候变化是西方的骗局和阴谋,说气候谈判纯粹是要抑制中国发展。现在是泥沙俱下,假冒伪劣的低碳概念层出不穷。

低碳是我们发展的方向,是一次新的世界性技术创新与经济长波的表现,是中国有可能实现后发优势的一个路径。但是有热情不能盲目,我们要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把问题想清楚了好好放手干。我1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循环经济,然后研究低碳经济。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当新思想的倡导者,大家都来赶时髦的时候我们要当冷静的思考者,热潮过了以后我们还要当坚定的推动者。我们鼓励冷静的思考和扎实的行动,希望中国拥有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典型的低碳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