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期《花好四万亿》-城市形象发展策略的恒动力
(2009-05-20 18:54:54)
标签:
城市形象设计娄永琪同济房产 |
分类: INCITY/未来生活进行时 |
“品牌”桂冠 城市形象发展策略的恒动力
——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娄永琪博士
采访:谭健宁
《城市中国》(以下简称“UC”):我们最先接触到,并对城市形象设计方面有所了解恐怕是源自一些城市的徽标、标语,而纵观目前国内的城市,好比杭州、青岛等,城市已通过更系统化的事件或者标志物,来营造他们的城市形象品牌,请问娄老师,您怎么定义城市形象品牌?而这种现象又因何肇始?它与企业品牌的打造,又有何异同之处?
娄永琪:最早的品牌战略设计的“开场白”是一个故事:18世纪末,拿破仑通过重塑新的国徽、国歌,国旗、军服等国家形象等举措,树立了法国在世界的新形象。城市形象品牌(City Identity Branding)、城市品牌形象(City Branding Identity)都与城市品牌相关。前者是与城市形象相关的那部分城市品牌;后者是城市品牌的视觉化(visualization),“可视化”或者“可体验”都是二者的主要特征。讨论城市品牌因何日渐得以关注,竞争或许是最为重要的驱使力,这种竞争可能是出于政治、军事,也可能是出于社会、经济的需要。特别是在现今中国城市发展的语境中,城市之间的竞争事实上成为了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因。这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与城市快速发展背后涌动的欲望和动力,使得原本属于不同区域、不同行政范畴,甚至是不同国家的城市都在寻求从竞争中胜出。“品牌”解决了“选择”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市长们热衷于“城市品牌”的原因。
UC:那么,您认为国际上,有哪些城市的形象品牌是相对成功的?这样的设计又如何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他们的模式可以被复制吗?
娄永琪:在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品牌战略往往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象赫曼?米勒这样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品牌战略挽救企业的案例屡见不鲜。
UC:一个标识一句slogan,都可以纳入城市形象品牌的范畴以内?若这体系如此庞大,我们要怎样把它系统化来梳理呢?
娄永琪:从小到一个城市徽标、标识、slogan、街具,大到建筑、河流、山川、道路,都有可能是城市形象品牌的组成部分,只要需要,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区某一事物在一个城市形象品牌战略中的位置,关键要看以下两点:其一,它是否属于“可被体验的”的要素;其二,它是否与城市品牌战略相契合。举例来说,Gilbert Scott爵士设计了著名的伦敦红色电话亭,客观上说,它毫无疑问已经和黑色奥斯汀出租车,双层巴士车,成为伦敦城市形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UC:香港政府对城市形象品牌方面花了很大功夫……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深圳在去年的12月正式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获颁“设计之都”称号,就此而言,您如何看待香港与深圳两城市在设计产业地位上的竞争?
娄永琪:香港在创意产业方面的投入和成就是值得关注的。每年的国际设计营商周2008(BODW)集合了产业界、学界、政界、社团的资源,影响很大。香港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很早,地方政府推动设计产业发展也作出了较大投入。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城市,易于集聚各种各样资源,就目前情况来看,深圳在设计产业地位方面还是很难撼动香港的位置。在国际地位、人才储备和资源集聚方面,与香港具可比性的城市上海,离国际创意产业中心这一目标仍有距离。上海和国内大多数创意产业周活动,仍太注重形式层面。
UC:据我们所知道,您目前正在筹建一个“城市品牌设计研究中心”,可否请您为我们预先介绍一下成立这个研究中心的初衷?其后发力将会如何?
娄永琪:目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经开设出了“品牌战略设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正考虑筹建“城市品牌设计研究中心”。这既是基于设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时代发展驱动使然。尽管品牌战略在国内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尚属新生事物。而且从目前的设计产业分工而言,品牌战略设计和城市设计也分属两个领域;从服务对象而言,城市规划师面对的是各级政府,而品牌战略设计则服务于企业。但如果这两个平台能够实现对接,那么将极大程度地整合资源,拓展两个专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规划早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分配型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资源协调型,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如同公司一样直面市场。这时候,城市品牌战略设计的导入,可以为中国的城市和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