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同济大学陈小龙副校长(中)、吴志强教授(右)与周俭教授(左)等专家组成员在一个幼儿园——都江堰市规划局的临时办公点,与当地部门共商该市过渡安置决策
采访时间:5月24日
吴志强
成都市灾后重建过渡安置规划总指挥、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UC: 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同济规划的第一反应是?做了哪些准备?
地震以后第一时间我们就给四川省建设厅打电话,表达了同济很愿意来进行义务灾后规划的愿望,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救人,我们就先按兵不动。然后就有了15日建设部的会议,这样就带起来全国的九大规划院来组建“四川灾后重建规划工作队”,分工主要是同济规划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成都灾区,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包括汶川县在内的整个阿坝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绵阳、德阳地区等等。
实际上13日我就开始组织队伍了,并且开始收集全球关于地震灾后重建安置的专业知识,以及当地的基本情况。我们第一批先遣队6位专家18日下来以后,与其他规划院的建设部专家先进行工作交流,将资料共享,比方说地质情况、灾难情况、安置规划的情况。这几天时间召集起来的专家先遣队里,陈宝胜老师就是全国建筑防灾会议的召开者、教材编写者,是建筑防灾领域最顶级的专家,夏南凯老师负责设计院的规划师队伍的管理,王骏负责协调工作对外联系等筹备工作。然后19日就分组到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市县去调查,得出基本情况:一,哪些乡镇一定要做、哪些不要做过渡安置点。二,了解各个镇政府的态度、想法。三,拟定了专家组成员培训内容,准备好4项资料给他们:第1部分是工作纪律,保证他们的安全,比方说严禁喝非瓶装水、严禁去攀爬坍塌的建筑;第2部分是所有地方的基本资料;第3是我们最后成果的标准;第4是所有规划师志愿者的通讯录,让他们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同济大部队在22日过来的时候,我在路上就给他们培训,飞机上就把这些话说了,所以都是一来就进入状态了。
UC:国务院、建设部下达的第一批过渡安置房的规划任务现在完成情况如何?30日前结束出图纸的阶段,那大概入住的时间是?
我们组织了16支小分队,大家每天都很努力的工作,后来发现因为前期的调查比较扎实,大部队来了以后干得热火朝天的,就保证了我们立下的“5月30日完成过渡安置规划”的军令状能够完成,估计在28日提前两天可以全部完成。
现在都江堰地区有些过渡安置点已经开始入住了。建设施工队在国务院的总体调动下,比如成都建工一支队伍一千人,一天就建起来10000平米,一万平米就是500户人家就入住,10天时间15万平米已经建起来了,不是说到了哪天才安置,每一天都在进行。所以我们安置规划面对的,前是迫切需要入住的受难民众,后是等着干活的施工队,早一天完成规划,百姓就早一天住进去。
UC:抗震救灾需要不同部门与专家以高效有序、有力有效的组织与协作,建筑师规划师应如何介入这种组织与协作?
规划师应该主动的想一些问题,抢在政府之前,绝对不是等别人给你出题目。我们应该自己给政府出题目,然后自己解决。比如政府还没想到,安置点应该和长远的应急系统结合起来,就应该主动提出——这里应该作为未来的逃逸系统、城市的避震系统。规划师需要从百姓的中找到需求,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就提出让政府来立项,我们真正的业主其实是人民。
建筑师应该在业主出了难题之后想办法把事情做到最好最漂亮。我觉得建筑师最好是和规划师强强联合,在政府还没有时间思考需求的时候介入,这样就会知道政府和人民会出什么题目。建筑师可以介入前期的规划中,而规划师可以从建筑师那里得到不少帮助,比如现在的100万套安置规划,了解建筑的材料、日照的角度等条件对这里是最好的,那做出来会和别人不一样,平面布置也会不一样。规划师有了建筑师就可以很强。现在是建筑师最好的时机,等到各项规划出来之后在加入就太迟了,我们面临时间挑战,必须早早提前开始。
UC:规划师如何将灾民的安置和就业等近期目标和灾区的远景战略规划结合?如何将重建作为对灾后城市进行区域经济梳理、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再生的契机?
一个好的近期规划是要从远期来看的,好的设计必须要考虑远期发展,要有很好的思量,否则就是画图而不是设计,必须考虑到未来的需要像连环套一样。城市规划不止要对这一辈人负责还要考虑以后起码几十年的问题。涉及到选址,要坚决避免选址在地震带上,政府部门、规划师一定要强势起来,绝对不让步。
目前灾区的重建刚刚起步,时间很紧,当地的各项需求要慎重对待。我用两个词来概述这个工作就是:重建、再发展,Rebuilding and Redevelopment。三个思路就是:一、解决历史上的问题,比如城中村、农村的不符合建筑规范的建筑物要移除;二、从社会安定的角度考虑,比如安置就业问题,要保证两三年的安定发展;三、整体的城镇未来定位,在经济动力、环境保护、产业结构等方面重新梳理升级,要把未来作为重建的导向,不是恢复过去的生活,而是展望未来。
UC:成都灾区范围内出现都江堰聚源中学、向峨中学等教学楼坍塌的情况,作为灾后重建规划总指挥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是另外一个方面。这里面情况很多,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倒了,彭州就没有学校倒塌。经过地震,真正现代的系统的规范的还是能经得起考验的。我们专家组到现场调查发现,建筑物的朝向如果和断裂带平行,该建筑就非常容易被地震波破坏,具体到南北向的聚源中学教学楼,完全倒塌,旁边一座东西向、结构类似的实验楼破坏情况就没有那么严重。另外呈现的问题是,当地的建筑质量也是在提升的,倒掉的大部分是80年代左右的建筑,没倒的是后来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较多。至于钢筋拉结不符合要求、不够长或者没有焊接,预制板和梁的搁置长度过小等等这些是可以避免和杜绝的。
地震可以让规划师学到很多东西,补充很多知识。过去专注于经济开发而淡化了设计的安全性考虑,这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以后规划师要有更加健全的知识体系,包括地震断裂带上城市的选点规划等。把城市规划快速走向城乡规划,以避免重蹈覆辙。地震是可怕的,但如果建筑人、规划人不从中学到东西是更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