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如影流岚与孩子共享自然杂谈 |
分类: 书影横斜 |
第一部分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我,是唤醒儿时埋没在心底的记忆,这记忆带着泥土的清新滋味儿。小时候,在溪水边捉鱼虾,有蚂蟥钻进皮肤的恐怖记忆,幸好同伴用力一拍,蚂蝗就蜷身掉下来;邻居院子里的无花果和葡萄藤下的葡萄串儿,让我们流了不知多少哈喇子;还有枣树米黄色的花,一到春天就簌簌落满一地;梧桐树紫色的花,簇拥在枝头,雨后,吧嗒吧嗒坠落下来;还有长江边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每次扫墓的季节,学校就会组织小学生去“老洲”,好一阵跋涉,路经桃李罗堂前的小村,在浓郁的油菜花香中能嗅见牛屎的清香味,江边有暖暖的细沙和柔软的江风;每到夏季,屋外可听取蛙声一片。若干年后,回到家乡,池塘被开发商填上,盖了一个小社区,田园之风便消失殆尽;当然,还有雪,童年每个冬天的画面必然有厚厚的积雪,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馏,堆雪人、打雪仗并不稀奇,那是每个冬天孩子们的最大期盼。
小时候还有很多有意思的DIY游戏,比如和父亲一起做风筝,所需材料有绘图用的透明纸、细细的竹篾、浆糊和一坨线团,虽然做成的风筝似乎从来没有飞上天,但每个春天都如此期待这个手工。还有跳房子、藏猫猫、投河之类的传统剧目;演戏剧是一栋平房的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游戏,自己倒腾装束和妆颜。童年的小伙伴用这样的自编自导的戏剧游戏消遣了无数个夏夜。
现如今孩子的游戏大部分被先进的电子玩具所取代。对于一个已经作为city animal而存在的人,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孩子们童年该如何度过的问题。
小时候,没有手机、ipad,没有网络,没有太多太多的玩具,甚至也没有太多太多的书,没有早教班,没有丰厚的物质,却有更自由更贴近自然的童年。
《与孩子共享自然》这本书的实操性很强,它颠覆了我小时候上的一门叫做《自然》的课,我非常不喜欢这门课,因为需死记硬背。但是,倘若有一位老师,像书中的户外导师那样,引导我们从书本走出来,到池塘边,到森林里,去探究自然,去了解那些树,那些昆虫,那些花草,那些动物,甚至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是它们将怎样生活,甚至可以讴歌自然之诗,描绘自然的色彩和形状。那结果是不一样的吧。我们大概会主动地搜索那些生命的信息,去了解这些生命与我们的关系,甚至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预见性的认识,会怀揣赤忱之心爱护我们的环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自然几近一个白痴,虽然小时候有那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记忆,但这记忆流于感性,并未与自然发生互动的联系,只能说,那个时候我们在自然之中,享受自然之馈赠,但未能了解它。只有了解它,才能更爱它。希望从现在开始起步,还来得及!
第二部分:共享自然实操之听得见。
这本书大部分游戏是针对学龄儿童的,对于壮这样屁大的孩子,如何在游戏中感受和了解自然的美妙呢?当我与这本“自然教育圣经”相遇时,我就收走了壮的ipad,执行3岁之前不得使用ipad的rule了;手机也极少当着他面拿出来,能做的就是多带他户外去感受自然,再去恶补那些自然之书。让孩子张开耳朵之前,得家长先张开耳朵。上海的冬天,0度以上有阳光的户外,带壮频频置身其中。户外很不错,即便有风,他也可以适应。我和壮做过如下游戏。
1. 听风。风吹过树梢,草丛,呼呼的声音。问壮,听见了吗? 壮说听到了。“风的声音像什么?”我继续问他。“像苹果”,他回答我。好玄妙,我没懂。
2. 鸟鸣。在公园,在小区,每次让壮竖耳凝听。“壮,你听到什么在叫?”我问。“小鸟。”壮给了我预期的答案。“小鸟在哪儿叫?”我继续问。“在树上。”他说。“小鸟在叫什么呢?”我问。他说:“它们在等红灯。”他一定比我更懂得鸟语,如今连鸟们都遵守交通规则,社会好和谐!
3. 水声。比起听水声,壮更爱玩水,把石头一个个扔进水里,激起浪花。乐此不疲。
4. 脚踩落叶的声音。这个声音很静,不容易察觉。将树叶踢飞,打破落叶的沉睡,壮是这样和自然互动的。
分析:0-3岁,很多游戏还无法演习,但我想《共享自然》这本书对于小龄娃的妈咪是提前做准备--意识储备和知识储备。让孩子走进户外,感受自然。等到他们开始对自然产生好奇之心的时候,知识才开始出场,游戏是工具,是途径。
这个年龄的壮还是一个秩序的破坏者,引导者会有挫败感。不过,比挫败感更强烈的是惊喜,因为每次到户外,壮都会发现无数珍宝:树枝、树叶、烟头、废纸、纸杯、还有鸟粪。我很感慨的是,这么小的娃,在户外不仅仅是体验自然之美,还可以充当垃圾工人。可想而知,那些乱扔垃圾的成人,都是没把自然学到心里去的吧。
第三部分 活动策划 环保小精灵树林寻宝
活动时间:本周五或下周一,上午10:00-11:00
活动地点:张江艺术公园
适合年龄:2 岁-6岁
人数:4-10人
活动内容:
环节一:环保小精灵清理垃圾(30分钟)
安排:
1、根据参加的小盆友人数将小盆友分成2-3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再分配一个大人为领队。组长负责管理组员捡垃圾,领队负责管理时间和活动范围;
2、每个小盆友发一个垃圾袋,兵分几路,每组由领队带领在认领区域内捡垃圾,25分钟后,在滑滑梯(垃圾总站)集合
3、捡得最多的小组,将在环节三优先寻宝。
环节二:游戏前先洗手(5分钟)
安排:一名大人做清洁大使,给每位参加活动的小盆友发干洗液和湿纸巾,把小手消毒清洗干净。
环节三:树林寻宝(25分钟)
此环节适合4-6岁孩子
安排:
1、领队将5个小道具用报纸盖住,掀开报纸让孩子们看20秒,记住这些东西;(节省时间可以在洗手前让小盆友看这些道具)
2、一个领队先带所有小盆友在空草坪玩转圈圈游戏,另一名领队把道具藏着预先指定的树林小径。
3、藏好后,领队带领分好组的小盆友在制定区域找这些“宝物”,找得多的组获胜。
4、如果此环节结束的快,可以让胜出组藏,另一组找。
5、小龄组围观,或由领队在草坪玩转圈圈晒太阳!
6、游戏结束,草坪集合,再转一次大团圆的圈圈。拍照合影,友谊长存!活动结束,各找各妈!
道具:1.小球;2、手偶;3,小圆镜;4、铅笔;5、线团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我,是唤醒儿时埋没在心底的记忆,这记忆带着泥土的清新滋味儿。小时候,在溪水边捉鱼虾,有蚂蟥钻进皮肤的恐怖记忆,幸好同伴用力一拍,蚂蝗就蜷身掉下来;邻居院子里的无花果和葡萄藤下的葡萄串儿,让我们流了不知多少哈喇子;还有枣树米黄色的花,一到春天就簌簌落满一地;梧桐树紫色的花,簇拥在枝头,雨后,吧嗒吧嗒坠落下来;还有长江边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每次扫墓的季节,学校就会组织小学生去“老洲”,好一阵跋涉,路经桃李罗堂前的小村,在浓郁的油菜花香中能嗅见牛屎的清香味,江边有暖暖的细沙和柔软的江风;每到夏季,屋外可听取蛙声一片。若干年后,回到家乡,池塘被开发商填上,盖了一个小社区,田园之风便消失殆尽;当然,还有雪,童年每个冬天的画面必然有厚厚的积雪,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馏,堆雪人、打雪仗并不稀奇,那是每个冬天孩子们的最大期盼。
小时候还有很多有意思的DIY游戏,比如和父亲一起做风筝,所需材料有绘图用的透明纸、细细的竹篾、浆糊和一坨线团,虽然做成的风筝似乎从来没有飞上天,但每个春天都如此期待这个手工。还有跳房子、藏猫猫、投河之类的传统剧目;演戏剧是一栋平房的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游戏,自己倒腾装束和妆颜。童年的小伙伴用这样的自编自导的戏剧游戏消遣了无数个夏夜。
现如今孩子的游戏大部分被先进的电子玩具所取代。对于一个已经作为city animal而存在的人,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孩子们童年该如何度过的问题。
小时候,没有手机、ipad,没有网络,没有太多太多的玩具,甚至也没有太多太多的书,没有早教班,没有丰厚的物质,却有更自由更贴近自然的童年。
《与孩子共享自然》这本书的实操性很强,它颠覆了我小时候上的一门叫做《自然》的课,我非常不喜欢这门课,因为需死记硬背。但是,倘若有一位老师,像书中的户外导师那样,引导我们从书本走出来,到池塘边,到森林里,去探究自然,去了解那些树,那些昆虫,那些花草,那些动物,甚至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是它们将怎样生活,甚至可以讴歌自然之诗,描绘自然的色彩和形状。那结果是不一样的吧。我们大概会主动地搜索那些生命的信息,去了解这些生命与我们的关系,甚至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预见性的认识,会怀揣赤忱之心爱护我们的环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自然几近一个白痴,虽然小时候有那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记忆,但这记忆流于感性,并未与自然发生互动的联系,只能说,那个时候我们在自然之中,享受自然之馈赠,但未能了解它。只有了解它,才能更爱它。希望从现在开始起步,还来得及!
第二部分:共享自然实操之听得见。
这本书大部分游戏是针对学龄儿童的,对于壮这样屁大的孩子,如何在游戏中感受和了解自然的美妙呢?当我与这本“自然教育圣经”相遇时,我就收走了壮的ipad,执行3岁之前不得使用ipad的rule了;手机也极少当着他面拿出来,能做的就是多带他户外去感受自然,再去恶补那些自然之书。让孩子张开耳朵之前,得家长先张开耳朵。上海的冬天,0度以上有阳光的户外,带壮频频置身其中。户外很不错,即便有风,他也可以适应。我和壮做过如下游戏。
1. 听风。风吹过树梢,草丛,呼呼的声音。问壮,听见了吗? 壮说听到了。“风的声音像什么?”我继续问他。“像苹果”,他回答我。好玄妙,我没懂。
2. 鸟鸣。在公园,在小区,每次让壮竖耳凝听。“壮,你听到什么在叫?”我问。“小鸟。”壮给了我预期的答案。“小鸟在哪儿叫?”我继续问。“在树上。”他说。“小鸟在叫什么呢?”我问。他说:“它们在等红灯。”他一定比我更懂得鸟语,如今连鸟们都遵守交通规则,社会好和谐!
3. 水声。比起听水声,壮更爱玩水,把石头一个个扔进水里,激起浪花。乐此不疲。
4. 脚踩落叶的声音。这个声音很静,不容易察觉。将树叶踢飞,打破落叶的沉睡,壮是这样和自然互动的。
分析:0-3岁,很多游戏还无法演习,但我想《共享自然》这本书对于小龄娃的妈咪是提前做准备--意识储备和知识储备。让孩子走进户外,感受自然。等到他们开始对自然产生好奇之心的时候,知识才开始出场,游戏是工具,是途径。
这个年龄的壮还是一个秩序的破坏者,引导者会有挫败感。不过,比挫败感更强烈的是惊喜,因为每次到户外,壮都会发现无数珍宝:树枝、树叶、烟头、废纸、纸杯、还有鸟粪。我很感慨的是,这么小的娃,在户外不仅仅是体验自然之美,还可以充当垃圾工人。可想而知,那些乱扔垃圾的成人,都是没把自然学到心里去的吧。
第三部分 活动策划 环保小精灵树林寻宝
活动时间:本周五或下周一,上午10:00-11:00
活动地点:张江艺术公园
适合年龄:2 岁-6岁
人数:4-10人
活动内容:
环节一:环保小精灵清理垃圾(30分钟)
安排:
1、根据参加的小盆友人数将小盆友分成2-3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再分配一个大人为领队。组长负责管理组员捡垃圾,领队负责管理时间和活动范围;
2、每个小盆友发一个垃圾袋,兵分几路,每组由领队带领在认领区域内捡垃圾,25分钟后,在滑滑梯(垃圾总站)集合
3、捡得最多的小组,将在环节三优先寻宝。
环节二:游戏前先洗手(5分钟)
安排:一名大人做清洁大使,给每位参加活动的小盆友发干洗液和湿纸巾,把小手消毒清洗干净。
环节三:树林寻宝(25分钟)
此环节适合4-6岁孩子
安排:
1、领队将5个小道具用报纸盖住,掀开报纸让孩子们看20秒,记住这些东西;(节省时间可以在洗手前让小盆友看这些道具)
2、一个领队先带所有小盆友在空草坪玩转圈圈游戏,另一名领队把道具藏着预先指定的树林小径。
3、藏好后,领队带领分好组的小盆友在制定区域找这些“宝物”,找得多的组获胜。
4、如果此环节结束的快,可以让胜出组藏,另一组找。
5、小龄组围观,或由领队在草坪玩转圈圈晒太阳!
6、游戏结束,草坪集合,再转一次大团圆的圈圈。拍照合影,友谊长存!活动结束,各找各妈!
道具:1.小球;2、手偶;3,小圆镜;4、铅笔;5、线团
前一篇: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