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村,金门最古老的村落,有着金门最美的风物人情

标签:
金门水头村 |


水头村,位于金门岛西南部,它是以黄姓人家为主的聚落,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临近水头码头,这里也是早期金门与厦门的交通要道。水头村民除了以种地、打鱼外,很多人会去下南洋走船,而水头村之所以能建起这么多美轮美奂的建筑,也与水头村民在外打拼有很大的关系。


如图中,是水头村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得月楼”,楼高11.26米,墙厚40厘米,内部是地下一层,地上四层。这座楼是1931年,商人黄辉煌在南洋发家之后回来建的,以高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取名“得月楼”。而它的用途与它诗意的名字刚好相反,它其实是一座用于防御的枪楼。

一眼看过去,可以看到在“得月楼”四周,都建有枪架和观望孔,且高于其他房屋很多。在水头村,得月楼是最高的建筑物。之所以建这个楼,是因为水头村很富庶,过去常有海岛劫匪上岛抢掠,当海盗从码头登陆时,通过“得月楼”的瞭望哨能第一时间看到,并能及时通知村民防范。

而在“得月楼”旁,是金水国小,它是由金门海外华侨集资修建的小学,建于1932年,据说是金门最古老的小学,见证了很多历史岁月。整座校园是“回”字型设计,地面和很多廊柱都是由红砖砌成的,属于非常典型的闽南建筑。如今,学校已经不再是教学场所了,已改做展示馆,展示着许多金门人“下南洋”的艰辛历程。但来参观的人最兴致盎然的事情就是假装学生或老师,坐在座位或站在讲台上拍照了。

而说到像“金水国小”这样的红砖外墙地面,这是在水头村最常见的“红砖文化”,也是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如果是福建一带的闽南人来到这,肯定是十分的亲切熟悉。金门岛上的先祖大多为闽南人,所以在水头村有着大量保存完好的闽南建筑。而闽南建筑的外墙都是清一色的红砖砌成,在绿荫怀抱的村落里,十分显眼,拍起照来也是特别的小清新。

而闽南建筑除了“红砖红瓦红地砖”之外,还有就是房屋的屋檐十分讲究。在这里,你能看到飞天翘首的房檐,也能看到浑圆厚重的屋檐,当地人称之为“燕尾”和“马背”。当然这些屋檐是带有一定含义的,据说有“燕尾”的房屋,一般是富贵人家或身份地位比较高的;而“马背”屋檐的,就是农民、苦工一类的普通人家。

在金门,最早的闽式集体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水头十八间”,也在水头村。门牌9号是其代表性建筑黄绍光宅。这九栋相同朝向、并排整齐的大厝,组了成中国南方常见的“梳式”布局,前低后高,通风良好,又能御敌。据说这片建筑比金门另一座住宅群,山后民俗文化村,早了120年以上。如今,虽略有残破,但仍能想象其当年是多么华丽。

而像这样“闯西洋、下南洋”衣锦还乡而建起的精美古厝与洋楼,当中饱含着这里村民的血泪奋斗史。清末时期,岛上的居民迫于生活的压力,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的印尼等地打拼。一些人永远客死他乡,一些人挣到钱后衣锦回乡,在水头盖起洋楼别墅,养老终身。就像图中伤痕累累的手提箱,是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当年颠沛流离、艰辛打拼的见证。

当然,现在水头村改建起了很多的民俗客栈。蓝天白云之下,红墙绿树之间,小栅栏门、石阶石柱,精致典雅又别具风情,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来这里,寻一下历史的遗迹,留一点清新的纪念。当然,金门人的热情却和高粱酒一样浓烈,相信你来这里,一定会被这里淳朴的乡民打动,都说人是最美的风景,在金门水头,风景与人一样,都会构成你最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