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篁岭古村老宅 |

“五桂堂”的原主人叫曹希例。它也是篁岭曹姓家族的第五代传人。曹希例生有五个儿子,据族谱记载,其孙子有27个,曾孙、玄孙达二百多人。家族人口众多,自然要建一座大院才行,取名“五桂堂”,也是希望这五个儿子能有所建树。直到后代,篁岭曹姓家族婚丧喜庆,所送出的帖子、器物上,均要工整地写上“篁里五桂堂”的字样,以示名门真宗。

“五桂堂”占地面积达200多平米,进门有院落和月牙形水池,水池的作用除了日常生活的洗刷之外,也是蓄水防火之必备。过了院子是“五桂堂”的前堂,自然后面还有个后堂。前堂的一楼为客厅,主人平常会客读书,就在客厅里进行,老爷房也安排在客厅的边上。
通过木制楼梯,可以上到二楼。通常二楼是家里年轻人的住宿地方,有小姐房、公子房、夫妻房等。二楼开有一间临街的半露晒台,偏西南方,每天傍晚太阳西下时,阳光透过晒台,可以直接射到房间里。现在这里也成为观古村晒秋的绝佳位置,只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有这个观景露台。

后堂连接着厨房、储藏室等地方,通常是佣人工作的场所。现在去那里,可以见到晒秋大妈现场制作篁岭的美食“清明果”。这是当地人最热衷的一道点心,它先将籼米、糯米和野艾草用水浸泡半天,让米变成绿色。再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放在锅内熬成干糊,最后才在里边包上豆腐、萝卜、酸菜、肥肠馅等,做成类似北方人的饺子形状,放在蒸笼上蒸熟后才能食用。

出“五桂堂”,沿台级往下行进几十米,便是另一个老宅“怡心楼”。这栋白墙红色木结构二层楼,最早并不是篁岭自己的建筑。它是邻村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客馆,被整体搬迁进了篁岭古村,成为古村一座婺源民间婚庆展示楼。

“怡心楼”内的颜色也是红色,大片的纱曼,婺源传统的婚床,新娘的陪嫁,以及传统的婚庆仪式场面,都能在“怡心楼”内见到。运气好的话,能遇上当地人在操办婚礼,吃上几颗喜糖,那是小事一桩,关键能目睹一下婺源民间娶亲的场景。

“怡心楼”里最能代表古徽州建筑特色的,当属门厅前的六扇木雕窗户。古徽州的建筑讲究“三雕”——石雕、木雕、砖雕,其中以木雕最为精致。“怡心楼”的这六扇木雕窗户,各不同样,展现了古代工匠雕刻技艺的精湛。如果你去到“怡心楼”,不妨在六扇窗户间留个影,窗框留下的相片边框,是现代任何PS手法无法比拟的。
“树和堂”里没有大院,门前的一小片空地上栽有一棵梨树和枣树,按照古徽州民间的说法,“梨”与利想通,可以解释为大吉大利;而“枣”的意思是早生贵子,传宗接代。从前,婺源人外出读书、经商,一般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一棵梨树,表示自己离乡不离根。

作为官厅之用的“树和堂”,里面的装饰现在看来有些简单,除了一些老式家具之外,基本没其他饰品。倒是门口的砖雕,值得一看。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在官厅建筑中还属常见。但“树和堂”的字匾门,是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气势彰显。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