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鼋头渚,位于江苏无锡市区的西南面,它是伸向太湖之中的一座半岛,“渚”,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水中的半岛。而“鼋头”,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虽然谁也没见过它,但却让人想象其长着龙头、龙爪,乌龟的背。鼋头渚半岛,就类似神龟突入太湖而得名。

早在南北朝时期,鼋头渚的山上就建有“广福庵”,到了明代,随着东林党人前来湖边吟诗作对,一时间,鼋头渚竟成为无锡的“后花园”。只是那个时候,从无锡来到鼋头渚,并不算方便,因为没有陆路相通。登鼋头渚,要从蠡湖划船过去。

1918年的时候,鼋头渚正式开辟为公园,成为了“无锡第一胜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鼋头渚公园进行了扩建,面积由原先的480亩,扩大至如今的1950亩,鼋头渚的大门,也从原先的横云山庄口,搬迁至现在的充山口。

水景苑的一面临蠡湖,中间用湖堤隔开,另一面是鼋头渚景区的大道,间隔有木栏杆的七星桥相连水景苑的两岸。绿色的荷叶就簇拥着七星桥,游人要是从桥面上走过,便犹如在莲叶上飘然而过。伸手于栏杆边,唾手可得的便是肥肥壮壮的莲叶。

莲,据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生存了一亿六千多万年。它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莲的一身全是宝,根茎,便是人们用来食用的莲藕;而圆形的莲叶,可以用来包扎食物。上个月去常熟时,就见到当地的农民,将采摘下来的莲叶,包扎了鸡,然后做成一道江南的美食“叫花子鸡”。

自然,人们更喜欢的是荷花。荷花长在莲叶的顶部,高托于水面之上,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按照荷花的花瓣来区分,荷花可以分成单瓣、复瓣、重瓣和重台花型,颜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等,还有寻常少见的金莲,能开出金色的荷花来。

荷花每日晨开暮闭,花期可以延续一个盛夏。当雌性的荷花掉落时,其花托能膨胀成为莲蓬,莲蓬的表面上有排列成圆形的小孔,每一个小孔内生有一个小坚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莲子,江南人也称之为“莲心”。莲心可生食,也能晒成干果食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滋补品。

江南人采莲,也就是指采莲蓬。因为莲花的开花周期长,早开的莲花,脱落后就能看到一只只挺立于水面上的莲蓬。所以采莲就可以从暑期的开始,直到九月份。当秋风起时,莲农就要下到池塘里,把莲叶的根茎挖出来,洗干净后,便是一只只如小孩胳膊的莲藕。

水景苑内最幽静的地方,当属“藕花深处”。它建于1931年,得名于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一处有岛、亭等组成的景点,在大片湖水的辉映下,蜿蜒小溪,曲桥清流,莲叶纵横,别有一番情趣。

据说在1931年建造这组景观时,当时鼋头渚的主人杨翰西的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酒宴之后,杨翰西便请来宾为这组景观建筑题个名。当时这亭立于小岛之上,四周都是荷花,亭子的东面没有路,只有西边有一曲桥与湖岸相通。于是有人题名叫“湖心亭”,杨翰西觉得太俗。

这时有一个工匠说:“我是否也能题个名字?”杨翰西想,你能题什么好名字呢?但转念一想,你说说也无妨,就说:“你说吧。”那工匠说:我读书时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记得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念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这亭子又最深,题“藕花深处”怎么样?杨翰西觉得这名字题的非常确切,便将此亭题名为“藕花深处”。

在鼋头渚,能够大面积赏莲叶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三月樱花最集中的地方——长春花漪。这里的莲叶被长春桥的堤岸围住,水波不兴的湖面上,满池的莲叶静静地挺立于水面,只有微风拂过,莲叶才轻摇枝干,荷花做迎风招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