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粽情,端午节里的那份美好记忆

标签:
旅游 |

农历五月仲夏,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
印象中的端午节总是热热闹闹的,头上总有炎热的日头,街上人们熙来攘往,卖彩线和香囊的小摊比比皆是,摊位前也总是三三两两的人围着挑选,与热情的夏天甚是搭配。
就连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中,也有一篇《端午粽》的文章,开头一句: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我的老家是在东北吉林的一座小城,每年的端午节,是仅次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节日。记得家乡也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那里就是儿时过端午最繁华的地段。
终于来到河边的节场,当然依旧是人山人海。琳琅满目的摊位,兜售着各种端午节的应时商品。五彩线、香囊、香包,最吸引人的就是羊肉串烧烤的摊位,还没走近,一股吊人胃口的香味,就扑鼻而来。自然,我们会跟着大人乐不可支地穿梭其中,一会嚷着要买香囊,一会嚷着要吃羊肉串,用现代的流行语来说:开心就好。
在九、十点钟左右,赶节场的人们开始渐渐散去。这个时候,妈妈会拉着我,在河边拍照留念。妈妈是个爱美的人,每年端午节出门,都会给我和她自己准备新裙子,而每一年端午节的照片,背景就是身后那条清澈的河流。
再长大一点后,家乡的那条河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大桥,桥边还砌上了水泥,再也不是原来带有石头的、有些泥泞的土地。极致到后来,端午节来河边赶节场的,越来越少了,最后演变成连节场都没有。于是后来的我,再也没有在河边跟妈妈拍照合影。
后来上了高中,因为每年的端午节差不多就是高考前后。有时需要自己就读的学校,给参加高考的考生腾出考场,学校会给我们住校生会多放几天端午假。那个时候,一听说有端午假,整个人会在这个节日一直保持亢奋状态。
放假那天,我们打打闹闹笑着走出学校。学校的门口会有几个贩卖五彩线或香囊的小推车,我们几个同宿的人,总会每人买上一个香的有点刺鼻的香囊,再买一根五彩丝线,然后绑在自己的手腕上。
在端午节之后,如果遇到第一次的下雨天,要把自己手腕上五彩丝线解下来,并把丝线扔到地面的水里,老一辈的人说,这样做,就可以让疾病、灾祸,随着地上的雨水一起流走。
后来的我,在离开家乡十几年后,仍会在端午节的时候,记得找个商铺、小摊,去买一条五彩丝线。但却总是会忘记,在端午节之后的第一个下雨天扔掉丝线,不知道现在家乡的人们,还会不会有这样的习俗。
难怪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也只写道: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