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下乡岁月出白薯杂谈 |
分类: 记忆碎片 |
四十年前的那个金秋,我们插队落户到玉田县西果各庄。过了十多天,农历节气就到了霜降,大片白薯地里白薯(又名红薯、甘薯、地瓜)秧的叶子逐渐发黑,老乡们开始出白薯。
一天下午,生产队分配十几个人去村西出白薯,其中有我们几个下乡知青。这是我们第一次到大田里与老乡入垄沟干活。我们每人扛着一把大镐,镐头是窄梯形,约有一尺长。来到白薯地头,只见有人将薯秧用镰刀从根部割断卷到了田边,裸露出白薯垄,拱起的一条条笔直的白薯垄伸向远方,垄长足有几百米。
打头的老乡开始用大镐刨白薯,这也是给我们做示范,只见他在白薯秧根左边的垄侧斜刨一镐,撬一下,又在右边的垄侧斜刨一镐,一撬一搂,白薯秧根下长着的几块白薯就出了土,用手提着秧根稍一抖落,粘的土就掉了,一嘟噜白薯就放在原处。
看明白后,大家在打头老乡的左右依次排开,一人一条垄,打头老乡居中,开始刨白薯。当地老乡个个动作熟练,轻松地刨着。几个下乡知青就相差很大了。有的从来没有用过大镐,十分吃力;有的用过大镐,却没有入过垄沟干活,体力渐渐不支;我因为曾在学校菜园干过一个暑假农活,平时又坚持体育锻炼,在技能和体力比其他知青好一些,一条白薯垄刨完后,居然没有被打头老乡落下。后来我越刨越熟练,有时可以不用手提薯秧,在用镐搂的过程中就将土抖掉,但是不能用镐头碰破白薯皮。一半人刨到头后,打头的带领先到头的人接应还在刨的人。
等大家都刨到垄头了,打头的让大家“歇烟”,这里老乡把地头休息叫“歇烟”,老乡休息时的确就是一边聊天一边吸烟。我就是在“歇烟”时学会了吸烟。
那时,我们出的白薯有“胜利百号”、“138”和“553”三种。“胜利百号”是红皮白瓤,淀粉含量高,不很甜,主要用作晒生薯干、磨白薯面、出淀粉;“138”是红皮黄瓤,糖份高于“胜利百号”,主要用于蒸、煮食用和晒熟薯干,现在人们常吃的就是这种白薯;“553”是黄皮黄瓤,水份大,糖份高,生吃不错,蒸、煮食用也很甜,就是很软。当时种得最多是“胜利百号”,“138”较少,而“553”种得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