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唐山震后防疫妥善处理遗体健康 |
分类: 健康生活 |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支援下,唐山打响防疫灭病的攻坚战,创造“大灾之后无大疫”奇迹。
在这种情况下,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了防疫领导小组,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防疫,其中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妥善处理死难者的遗体。
处理死难者的遗体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抗震救灾初期,大量尸体突击掩埋,因时间短促,掩埋地点来不及规划,有的临时埋在水源地附近,也有不少灾民将遇难亲属埋在生活区内,加上连日的阴雨天气,有些尸体被冲出来,严重影响着卫生环境。
我们学校大量遇难师生的遗体就临时掩埋在操场上。我弟弟在地震当天为我们搭建了简易窝棚后,就参加了我们住宅楼几个遇难者遗体的掩埋,遗体就用我家的新棉被包裹,抬到操场上掩埋。我问过弟弟埋的深不深,弟弟说,遗体多,救援人员少,掩埋得都不深。
震后第4天,我因股骨骨折被军队的运输机转运到石家庄治疗。在唐山市内前往飞机场的一路上,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死难者的遗体腐烂发臭的气味。
后来,我得知,防疫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了死难者的遗体的清理。解放军战士不顾许多遗体已经腐烂发臭,手抱肩扛,昼夜突击,从废墟中共扒出遗体10多万具,全部掩埋到郊区。在清理过程中,各防疫队、医疗队紧密配合,清到哪里,就消毒到哪里。
当年11月底到12月底,在防疫小组的指挥下,灾区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清尸防疫活动,共从市区迁出5万多具震后临时突击掩埋的遗体,在郊区建立了8个深葬公墓,进行了标准化的掩埋。我们学校操场上掩埋所有的遗体都在那次清理中迁出。
到1976年12月底,唐山地区共迁移和添土掩埋处理遗体19万多具。事实表明,妥善处理遗体后,周围环境的状况良好,未造成生物、化学污染,也没有形成传染病源。
大地震过后的30年间,唐山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没有出现疫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