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日,我们在唐山大城山公园游玩时,夫人知道这里有一个“怪坡”,特意要去看看。
这个“怪坡”位于大城山公园东北角的山脚下。我们穿过林中曲折的小路,来到“怪坡”。从外表看,这个土坡很平常,呈北高南低走势,但我们早就听说,汽车到此,上坡空档后,车自动向坡上滑行,下坡不加油车就不走;骑自行车上坡可以滑行,而且越来越快,下坡时则不用力蹬,车就不走。我花了5元钱买票,骑“怪坡”管理处的自行车上坡、下坡两个来回,亲自体验了一下,果然如此。
据报道,类似这样的“怪坡”,在美国的犹他州、韩国的济周岛和我国的沈阳等地都曾被发现过,科学工作者和大众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先后给出了“重力异常”、“磁场效应”、“视觉错觉”等各种解释。
那么,大城山“怪坡”如何解释呢?
后来,我们得知,一位当地的老师为了揭开大城山“怪坡”神秘的面纱,把“怪坡”本来面目展示给学生,亲自带学生做了测量。他们目测“怪坡”,坡面呈北高南低走势,坡度约为12度,坡体呈北高南低半岛状。用仪器(具抗磁场干扰)测量坡面,起点至终点平均高差0.868米,呈南高北低走势,与目测结果正好相反。平均长度70米,平均宽度15米,与目测结果基本相同。两边的护坡边墙均长60米,每条分为15段,均长4米,平均高差0.06米起点至终点高差与坡面基本相同。坡面隔离桩每排40根,平均间隔1.5米,桩体同向微倾斜,桩体露出地面0.38米至0.78米。整个坡体呈相对独立的半岛状。
经多方面考证,他们得出了大城山“怪坡”成因结论。即人为利用、改造和构筑了地形地物,造成视觉错误,使之产生“怪坡”效果。即看是上坡,实是下坡。这是人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
“怪坡”形成的基本条件由大环境和小环境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大环境来讲,坡体必须呈相对独立的岛或半岛状,且周边临近地区不能在视野范围内出现标准水平、垂直的参照物。从小环境来讲,坡体及周边可以利用和改造地形,同时人工构筑坡面、边墙和立桩,使其与坡体、坡面形成较大反差和假象,而且要求坡段通视良好。满足了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基本条件即产生“怪坡”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