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正值寒假,我们带着9岁的女儿赴四川峨眉山探视父母。父母迁居峨眉山已经14年了,却从来没有登过峨眉山,我们来了,他们要陪我们一起游览峨眉山。那天早晨,我们一行5人,从家步行十几分钟,先到报国寺游览。报国寺是峨眉山的门户,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末毁于大火。清顺治十一年(1654)闻达禅师重建,清康熙帝敕名报国寺。清嘉庆和光绪时经过两次扩建,成为四重殿宇和亭台楼阁俱全的宏大寺庙。我在中小学读历史和小说,就知道这个著名的寺院。自1935年红军长征时期到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断断续续有十年的时间是在峨眉山度过的。峨眉山麓的茂密林阴间,有两处当年蒋介石的官邸,一处是报国寺里的凝翠楼,一处在与报国寺相距不远的红珠山上。
报国寺的寺院大门

从寺院出来,我们到寺院下边不远的停车场乘旅游中巴上山,沿盘山路前往五显岗停车场。在车上我有些害怕,因为一年半以前,即1986年6月18日,我在前往张家界的盘山路上,曾遭遇过一次神奇的车祸(见8月12日我的博文《一次神奇的车祸》),到现在还心有余悸。在五显岗停车场下车后,我们步行登山,这时阴沉沉的天空开始飘起零星的雪花,雪花落地就融化了,所以登山的石阶上潮湿又不滑。爸妈正是花甲之年,身体不错,爸爸始终走在最前面,妈妈也不费力,一步也不落后。不断有抬滑杆的力夫从我们身边走过,请我们乘坐滑杆上山,爸爸妈妈一概婉言谢绝,坚持步行。登山小径的两旁,生长着成片的竹林,茂密高耸的竹子在微风中摇曳,虽然是冬季,但竹叶依然翠绿。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竹子,十分兴奋,时而环顾漂亮的竹海,时而跑进竹林,去寻找竹笋,在这里我看见了真正长在竹林地上的竹笋,它们姿态各异,颜色也有深有浅,有浅绿的,有棕黄的,有黑褐色,一个竹笋上的颜色也各处不同,一般顶尖儿附近的颜色黄中带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向上的尖儿,都透着一股倔犟劲。爸爸说,竹笋从土里钻出来的劲儿可大了,就是石头也压不住!我不禁想起“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名言,看来也不尽然,竹笋也有自己的优点,实际上它们更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在竹林,我们真是大饱眼福!
竹林


竹笋


走着走着,在竹林的背后传来了潺潺的水声,爸爸说:“快到清音阁了!”清音阁,是以晋人左思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意而取名的。它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海拔为710米,是唐僖宗年间慧通禅师修建,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师之像。
我们来到清音阁,看山光水色,听流泉清音,感觉它不愧是古今游人称誉的“峨眉山第一风”。清音阁下有双飞亭,左右各有桥,如鸟翼飞翔,故名双飞桥;亭下二水汇流处有一巨石,形如牛心,砥柱中流,银涛喷雪,水声如雷,称为“牛心石”。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诗人刘光弟曾巧妙地将二桥一石概括为:“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这样如诗如画的“双桥清音”是“峨眉山十景”之一。
双桥清音

从清音阁再向上走,沿途山清水秀,我们来到了这次游览的终点站——万年寺, 万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庙之一。万年寺景区属峨眉山的中部地带,以万年寺为中心,海拔高度在800米—1900米之间,树木郁郁葱葱,寺院宏丽,山色分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万年寺的庙门

万年寺始建于晋,寺中建筑历经风雨,多为毁损后所重建,唯寺内高处的无梁砖殿(公元1601年建成)至今尚存。砖殿仿印度佛寺,为半球形屋顶,下面为正方形殿堂,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全殿用砖砌成,通体无梁,全靠拱顶受力。400余年来,历经地震多次,至今丝毫未损,被称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无梁砖殿

无梁砖殿中供奉的普贤骑象铜像是镇寺之宝,为公元980年由茂真禅师奉诏在成都铸造成,其时耗费黄金三千两。铜像比例匀称,铸工精良,为国家一级文物。一千多年前,这尊高7.3米、重达62吨的铜像在铸造成之后,依靠什么托运工具和技术手段运到山上安放,至今是个谜。

游完万年寺,我们就近走到万年寺停车场,从那里乘旅游中巴返回了报国寺停车场。 (照片均为借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