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上午,游完象鼻山,我们乘旅游大巴前往位于桂林市西北郊的芦笛岩,这是一个地下溶洞,因洞口过去长满可制成笛子的芦荻草而得名。我们一下车,就看见有一些小商贩向游客推销小芦笛,芦笛制作得很简单,3寸多长的芦草管下端口插入可抽拉的小活塞,靠上端处有出气窄缝,由上端口吹,抽拉小活塞,就发出似鸟鸣的乐声。
进入芦笛岩,在彩色灯光的照耀下,琳琅满目的钟乳石,使人感到好像进入了一个幽深的地下神话世界。芦笛岩的导游介绍,溶洞深240米,游程500米。大约于60万年前因地下水冲刷、溶蚀而成,在岩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发, 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逐渐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奇观。自洞顶垂下的叫石乳,自地上向上生长的叫石笋。石乳与石笋连接成石柱,根据不同的形状还有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有一些石头中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人耳,又称石琴、石鼓、石钟;石中所含方解石微粒反光,在洞内装饰灯光的照耀下,便会形成“钻石山”、“高峡飞瀑”等奇观。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洞内的“石幔层林”、“天柱云山”、“水晶宫”以及“曲径画廊”四个洞天。
芦笛岩洞内琳琅满目的钟乳石,千姿百态,任你想象。
洞内有一个巨大的厅,厅内一侧水塘倒影将大厅映衬得如仙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