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读者》的故事

(2020-11-16 13:37:16)
我和《读者》的故事


喜欢看《读者》的朋友,一定知道现在的《读者》和原来的《读者》有所不同了。有了“质”的改变,我个人就是这么认为的。

我认识《读者》是1996年,那时,我女儿才三岁,我常常把《读者》中的好文章读给女儿听,我自己也得益。

那时的《读者》最后的封面都是世界名画,有许多名人画作,我都是从那里获知的。还有一些至今想起来都乐不可支——《妈妈的帐单》《父爱的高度》《母爱如佛》《三生情》《两个老太太》《永远的门》《个人素质一小步,民族素质一大步》《生态灾害正在向我们发出警报》《大黄》《酸玛丽》……

这些文章中有可爱、可笑的;有让你回味无穷的;有让你流泪不止的;有警示后人好好爱惜淡水资源的……

这些意味浓厚,情感真挚,可以启示教育我们的文字,越来越少了……名人画作不知从何时看不到了,除了广告宣传就是《读者》地址。

最近,在网上成了网红的教育工作者的袁胜老师,多次提到少年早期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被他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了。他每天要接许多私信、接许多为了孩子给他打电话的家长,他们都在为了孩子操心,为了下一代努力,他自己说:每天很累。

一个青年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可以不厌其烦地为那些孩子们工作、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而作为一个《读者》杂志,为孩子们又作了多少呢?今天又买了四本《读者》翻了翻书,真没有看到能够勾得住我眼神的文章,不是作家们的文笔不好,而是心不到位。

真诚地希望全社会都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好的文章广泛传播,让所有的家长警惕起自己的所做所为,给孩子起到一个榜样作用,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小孩子身上,而自己又不身先力行,经常用大人的尺度来衡量一个世事懵懂的孩子,动不动就责罚或者是打骂。

现在的孩子们都缺少对“美”的追求,即便是学艺术的,也只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上一个好学校而学艺术,在生活中的许多美都不经意地流走了,只是低着头写作业、看手机,我个人以为,手机早晚会害到一些人,特别是游戏,更是害人不浅,小心哦!一定得小心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