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摘要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
在此以前,中华民族虽然与外国早就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住中原,也只不过是我们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给夺去罢了。可到了19世纪局势可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期到东南亚英、美、法各国绝不是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清人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世界虽然在19世纪以前也有过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那时的我们以大哥自居,别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19世纪,来和我们找麻烦的不是我们身边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各异的西方世界。
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走到今天,我们也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可以断定:
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
第二,中国的物产虽然不及俄国、美国那么丰厚,然而也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
第三,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大汉、大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无论怎么说,中国人本可以大有作为的。
然而,到了19世纪,我们中华民族怎么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关呢?
第一,是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定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的比赛,形象地说就好像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而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
第二,西洋已于18世纪中叶开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持在唐朝、宋朝以来的模样。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而我们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
所以,在19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而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却像一盘散沙,毫无力量可言。总而言之,到了19世纪,配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的近代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能否废除我们的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向近代化迈进的一个民族国家吗?若能的话,我们的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若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就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因为在当时的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然富强,不能的必然惨败,无疑越早、越快、越好。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原有土地不过相当于中国一个省,原有的文化几乎是隋唐以来由中国学去的。可近40年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做一个头等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迅速。
我们还可以把俄国作为一个例子。俄国在15世纪、16世纪、17世纪时,也是一个落伍的国家,那个时候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到了17世纪末,那是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彼得大帝,他改名换姓微服到西欧去学习造船,学习炼钢。后来,他又请也许多西欧的技术专家到俄国去,帮助他们搞维新。那时许多俄国人都反对他,尤其是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地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是海滨的涅瓦河旁边,因为他想,只要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来往。俄国的近代文化的基础是彼得大帝建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英雄之一,所以就连斯大林也十分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着国家的富强力量之大。在19世纪年初,土耳其帝国的土地已跨欧洲、亚洲、非洲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但在19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日益长进,而土耳其只知道保守,因此遭到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1878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第一,是土耳其的国王,如中国的清朝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
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收到新事业带来了益处,人民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是越改越弱、越改越穷。就关这一点,很像中国的近代史。
第三,社会守旧势力太过强大,以致有一个人提出维新,就会有十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19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是不彻底的,是无完整计划的,导致世界大战的惨败,国家几乎灭亡。但是,土耳其经过那一次大的国难之后,人民团结起来了,他们拥护民族领袖凯末尔,于是开始得以复兴。凯末尔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得彻底地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业,甚至还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了,儿童们浪费在文学上的时间和脑力大多,所以能用在实学上的时间必致太少,现在土耳其国的立国基础算是打好了。
纵观世界,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如同前面说的那样,其最主要的宗旨是接受了近代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那么,我们的民族近代史到底怎样呢?(待续)
前一篇:郦波解读苏东坡的《定风波》
后一篇:2018每天一声: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