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白化现象(图示)

标签:
杂谈 |
白化现象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珊瑚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就算温度微微改变摄氏1——2度http://s3/middle/4d948aacha4f265c41c22&690
http://s3/middle/4d948aacha4f266106812&690
只持续几个星期,珊瑚就会进入紧迫状态,这时的珊瑚会驱逐住在组织里的让它们五彩缤纷的藻类,少了藻类,珊瑚就是变成半透明状。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下面的石灰和骨骼,珊瑚其实还没死,它还活着。但是成了半透明状,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下方的白色骨骼,于是珊瑚变成白色,这就是白化现象。
珊瑚白化后会从尖端开始死亡,珊瑚死亡后被另一种藻类入侵,就像杂草丛生的轰炸现场一样,珊瑚被这种趁虚而入的植物闷死,某些在珊瑚礁上觅食的鱼类,因此而受惠,所以数目增加。因此尽管珊瑚纷纷死亡,珊瑚礁看起来仍然是一片热闹景象。如果水温迅速恢复正常,珊瑚礁也许还能复原,但如果水温居高不下,超过几个星期,白化的珊瑚就会死掉,于是整个珊瑚礁开始败相毕露,死亡的珊瑚无法驱逐入侵的微藻,我们看到了珊瑚白化18个月后的景象——海底一片荒芜。有些死亡的枝状珊瑚开始崩解,剩下一堆断垣残枝,曾经以此为家园的鱼类,再也无处栖身了。
以前珊瑚礁在圣婴现象后,一向都能卷土重来,但现在可以吗?我们担心死了。我们看到的是全球暖化和圣婴现象加乘的结果。我们必须了解圣婴现象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了。但是1998年,我们看到的是熬过几百次圣婴现象的千年珊瑚都死了。所以,我们知道了这次的圣婴现象是一千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不然珊瑚不会死。圣婴现象在某些地方造成的温度上下震荡,但温度震荡奠基的全球暖化的基本底线,使每一次的圣婴现象都比上一次更高一些。所以在某些可能因圣婴现象而出现的高温的地方,我们都可以说全球暖化,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我们现在说的是曾经是马尔地夫最受潜水都欢迎的珊瑚礁,科学家们非常希望找到珊瑚重新生长的迹象,海洋生物学家比尔艾利森,在满目荒芜和疮疤的珊瑚群中寻找新生的珊瑚可是令人泄气的工作。他们倒是发现了一株小小的珊瑚,但是下一次圣婴现象来临时它能否长大,而周遭的海水温度会同气候专家预测的那样上扬,就会夺走所有珊瑚的生机。
任何生命迹象都令人喜悦。如果1998年的白化现象是罕见的突发事件,这些珊瑚可能在25~50年后恢复旧观,否则马尔地夫的前途堪忧。少了珊瑚的保护,而且海洋平面在逐日上升,这个岛国可能会因此走上末路。
这些浅水的珊瑚礁死亡率高达百分之百,区区10~20的温度变化就让它们死亡殆尽。俯瞰这个死亡而寂静的海底世界,不禁让人困惑,为什么看似微幅的变动竟会杀死这种历经数百万年演化、并能熬过更剧烈温度变化的生物,真是难以置信。虽然现代珊瑚的老祖宗曾经生活更热的环境中,但它们似乎早就失去了适应高温的能力。科学家们说,我们一百年前就经由实验得知把珊瑚温度提高10~20,它们就会白化、死亡。温度提高得太快,使珊瑚礁来不及演化适应,我们正处在由气候变迁而引发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中。说明白一点,在过去一年中,世上有半数以上的珊瑚礁已经经历了灾难的死亡,我们已经走到这等地步了,拥有最多分枝珊瑚的印度洋,几乎找不到珊瑚了,没有人笃定地说这里发生了灭绝物种事件,而半数以上的珊瑚礁已受损严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将失去数以百计的物种。只是没有人在事件发生之前统计过这里的物种而已。
若热带海洋失去了这么多物种,那么烧毁热带雨林又少了多少物种、破坏的范围又有多大?若全球暖化的趋势无法减缓、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是说世上的动物和植物都会消失,不是说没有动物会因此受惠,也许乌鸦和椋鸟的数目会增加或刺嘴莺会消失,物种布分会全面改变,问题是有人会在乎吗?!有多少人的钱包满满的,却牺牲这样的自然环境,这是我们这一代强行加在下一代身上的艰难价值权衡,因为我们拒绝处理栖地破坏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
回到北极,情况一样令人泄气,这里虽然在物种方面极地的损失也许比热带轻,但南、北冰洋和冻原的健康还是非常令人担忧,这里也接连出现警讯,在夏天被伊恩斯特林抓到的北极熊母子再一次被野生动物专家捕获,虽然总的情况不看好,但是较小的那一只熊还是存活了。北极熊耐不住饥饿,都到丘吉尔镇觅食。为了人类及北极熊的安全,熊母子再一次被麻醉送它们回到了雪地。这种解决之道有如用OK棚治疗颈部骨折,缓不济急呀。因为我们人类的所做所为破坏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它们才会来到不该来的地方,而我们委婉地将这一切归咎于气候变迁。而一个“气候变迁”淡化了现今地球上的变化,我们应该另外想一个词来形容现今世上随时可见的混乱和脱序(无序的意思),气候变迁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野外传来的警报不只是另一次气象预报,而是提醒人类,我们与日俱增的破坏力及克制这种破坏力的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