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言绝句56种作法密码

(2022-12-07 21:40:19)
标签:

转载

分类: 十、新诗学步、诗苑杂谈

七言绝句56种作法密码

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绝句·童趣》

 

隐碧黄莺几度猜,分枝翘足立窗台。

忽惊叶动风痕过,却惹黄莺不再来。

 

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绝句·春思》

 

啼春杜宇乱春心,笔下春愁对月吟。

不解春思无限怨。春诗带露入瑶琴。

 

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绝句·采春》

 

枝上夭桃粉蕊藏,夭桃一夜竟芬芳。

含情已把春风采,又赠春风满袖香。

 

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绝句·孤舟》

 

孤身卧棹几沉浮,渔火半江自钓钩。

且将功名随浪去,迂回浪动隐云舟。

 

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绝句·赞学子》

 

去年寒暑苦煎熬,废寝忘餐备战袍。

今日龙门金榜首,飞黄腾起占尊鳌。

 

6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绝句·归乡》

 

去日离家已数年,常思故舍袅炊烟。

今朝倦鸟归巢穴,依旧春风绕碧田。

 

7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绝句·秋怀》

 

远眺征鸿阵队翔,牵思夙愿暗神伤。

而今创业无佳绩,却惹秋来两鬓霜。

 

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绝句·感怀》

 

去日嘉朋聚小楼,轻歌曲赋竟风流。

只今惟有当年月,依旧清辉遍九州。

 

9法:

 

“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绝句·闺盼》

 

翠髻娥眉拂彩衣,金莲碎步启门扉。

往来过客如相问,且看夫君踏马归。

 

10法: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绝句·问菊》

 

西风携露过花坊,幽菊依篱独自芳。

试问今宵谁蘸笔,殷勤点墨染花黄。

 

11法:

 

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绝句·望秋》

 

芳菲落尽又残秋,独步青阶上阁楼。

为问东流知所望,天涯何处是归舟。

 

12法:

 

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绝句·禅荷》

 

前生宿命住瑶池,佛座青莲净水枝。

谁道菩提应是树,禅荷玉影更矜持。

 

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绝句·伤秋》

 

黄花满地又风凉,独影凭栏怅意长,

自古伤怀何故起,无情两鬓见秋霜。

 

14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绝句·闺梦》

 

杜宇声声入秀帏,乌云起处月无辉。

如何泪枕柔肠断,梦里君心去不归。

 

15法:

 

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绝句·折梅》

 

今宵雪冷细风吹,喜送幽香入薄帷。

梦过春园施妙手,如何折得小红梅。

 

16法:

 

“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绝句·感秋》

 

庭院秋霜月凝神 ,萋萋芳草隐重门。

何如梦里回眸处 ,唧唧蛩鸣又一昏。

 

17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绝句·秋梦》

 

塞外风寒雾渐浓,忽闻大雁脆鸣声。

不知梦里相思苦,几度轻霜枫叶红。

 

18法:

 

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

 

《绝句·春游》

 

叠翠青山雾掩羞,涓涓碧水向东流。

不知两岸春多少,只惹游人久逗留。

 

19法:

 

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

 

《绝句·异乡重阳》

 

又到今年金菊黄,身临异处度重阳。

不知故土有无信,唯见远征雁阵忙。

 

20法:

 

“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

 

《绝句·咏窗花》

 

雪峰冰瀑荡银霞,玉竹青梅挂薄纱。

一夜不知谁撰笔,挨门又绘素琼花。

 

21法:

 

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

 

《绝句·春晴感怀》

 

窗枝雪化染衣襟,斜日熏风暖客心。

凝望泥巢无燕影,不知何处觅知音。

 

22法:

 

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

 

《绝句·静夜怀思》

 

更深露重锁朱门,窗下风声泣月魂,

提笔还将思远寄,不知夜倦影犹昏。

 

23法:

 

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绝句·咏梅》

 

霜欺雪迫又何妨,素面冰风敢溢香。

玉骨峨眉魄尚在,娇心几处赋春光。

 

24法: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绝句·秋思》

 

雨洗寒窗意自痴,秋风落叶动离思。

圃中野草枯黄色,知是冰花欲到时。

 

25法: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

 

《绝句·咏竹》

 

一帘春色任风裁,千缕傲魂随雾开。

不及嫣红争妩媚,修身玉骨染尘埃。

 

26法: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绝句·槐花茶》

 

夜听敲窗细雨斜,晨惊万树挂冰葩。

当知不及轻悠客,釜下闲来慢煮茶。

 

27法:

 

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绝句·忆儿时槐花》

 

常忆儿时碧树墙,攀枝折蕊抢先尝。

而今食尽人间味,不及槐花旧日香。

 

28法:

 

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绝句·七夕望月感》

 

万种相思对岸愁,银河横阻拆鸳俦。

情痴何必责王母?上界不如人自由!

 

29法

 

“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绝句·春归》

 

无月小楼云脚低,多情细雨润红泥。

分明已是花香醉,暗送春归伴梦栖。

 

30法:

 

“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绝句·秋感》

 

三秋寥落近山溪,莫道情深无处题。

试笔燃红枫叶语,分明片片满相思。

 

31法:

 

“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绝句·中秋望月》

 

今宵赏景上层楼,满目清辉夜色幽。

一种秋凉添寂寞,奈何思绪蹙眉头。

 

32法:

 

“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

 

《绝句·望月思亲》

 

久别乡关前路歧,人生况味几人知。

离人一种相思意,独对清秋月满时。

 

33法:

 

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

 

《绝句·春思》

 

石阶花雨瘦春颜,雾径黄昏愁一湾。

最忆心湖曾荡漾,相思难寄梦斑斓。

 

34法: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

 

《绝句·待春》

 

昨夜桃花漫作云,今晨彩蝶献殷勤。

莫嫌紫燕埋心事,不待春来只待君。

 

35法: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

 

《绝句·叹春》

 

半掩虚窗向晚晖,时霖昨夜当知归。

匆匆不觉春过半,莫向斜阳空叹欷。

 

36法:

 

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绝句·荷香》

 

娉婷叠伞阴清凉,一柄参池影倒妆。

不用临风调水墨,轻描韵色沁诗香。

 

37法:

 

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

 

《绝句·梦春》

 

闲愁入盏醉凭空,钓叟途随落日红。

柳点凌波回首望,西楼画外梦谁同?

 

38法:

 

“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

 

《绝句·感怀》

 

夕阳尽染岭颠枝,满目秋光暮色迟。

莫说世间惆怅事,寻求快乐是真知。

 

39法:

 

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绝句·渔趣》

 

万里烟波染碧天,红霞摇映海东边。

打鱼舟子闲无事,醉拥青蓑自在眠。

 

40法:

 

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绝句·乡怀》

 

浪迹天涯一叶舟,风云变幻任漂流。

无端野渡昏鸦起,惊乱乡思驿客愁。

 

41法:

 

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绝句·观荷》

 

苦度潜修化此身,澹望饮露沁芳魂。

香怀最是缠绵处,依旧当酬梦里人。

 

42法:

 

“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

 

《绝句·折梅》

 

清宵雪冷细风吹,喜送幽香入薄帏。

最是方园施妙手,多情折得小梅菲。

 

43法:

 

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

 

《绝句·梦梅》

 

岭上溪前觅旧游,梅边吹笛染轻愁。

纵然月色濯冰骨,又梦春莺语不休。

 

44法:

 

“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绝句·中秋得梦感怀》

 

月在中秋客在吴,闲园一片草凝珠。

今宵纵有深沉醉,好梦当知共钓鲈。

 

45法:

 

“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绝句·清莲问》

 

捧月清莲泪满池,红尘过眼寄相思。

如何心底灵犀共,纵使人间无恨悲。

 

46法:

 

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

 

《绝句·重阳感怀》

 

九月金风梳面来,红枫烂漫映双腮。

人生短暂如秋梦,又到重阳露染苔。

 

47法:

 

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绝句·山居对月吟》

 

草堂不合掩形骸,卧地向空独放怀。

唯有西江明夜月,犹还对影约朋来。

 

48法:

 

“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绝句·扑流萤》

 

霜冷秋凉夜看星,纤纤小扇扑流萤。

花尘风去逐飘落,唯有暗香过院庭。

 

49法:

 

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

 

《绝句·春约》

 

乍暖还寒二月天,飞鸿北至锦书传。

自从一诺重逢日,常念佳期夜不眠。

 

50法:

 

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绝句·观莲偶想》

 

扁舟短棹摆柔姿,燕语莺歌起舞时。

好是瑶池小仙女,花间共醉影娇移。

 

51法:

 

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

 

《绝句·雪情》

 

向晚随风一梦倾,凌寒伴月万枝琼。

若为化作春江水,滋润人间万物荣。

 

52法:

 

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

 

《绝句·岁月感怀》

 

岁月思来比万金,莫将名利累身心。

等闲风雨淡然看,万丈豪情笑古今。

 

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绝句·即景》

 

轻柔碧水柳丝扬,隔路风亭送暖阳。

正是当年回首处,青芜河畔话情长。

 

54法:

 

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绝句·秋思》

 

穿云雁阵入长天, 竟惹秋思绪万千。

如此相思如此月,情牵故里夜难眠。

 

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

 

《绝句·秋望》

 

清秋有约晚来风,凉夜依栏望北鸿。

纵是相思无处寄,又将淡月满怀中。

 

《绝句·立秋》

 

八月秋来雁字回,晨风瑟瑟掩芳菲。

人生多少蹉跎事,又待青春几日晖。

 

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

 

《绝句·荷花仙子》

 

芙蓉出水两峨眉,淡雅风姿碧髻垂。

玉袖含香波上舞,绿罗裙系绿罗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