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曲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2-08-12 07:31:21)
标签:
诗论 |
分类: 六、论文、散文 |
浅谈散曲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关于平仄应该注意的问题
平仄这是一个最基本、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关于平仄的划分这里就不讲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
2、曲谱中遇到x平、x仄咋办?当然“x”表示可仄可平,填平或填仄都没有错;但最好与相邻字的平仄相区别来选择用字,这样语句读起来必然上口。如句式:×平×仄平平厶(韵)。如第三个“×”最好用仄声字,用平声字就不太好。如果第一个“×”用仄声字,第三个“×”用平声字也行。如“枯藤老树”,第三字仄声;“小桥流水”第一字仄,第三字用平。
3、曲谱中遇到“去”声字的要求,我们必须按曲谱要求填写,不能更换。如句式:平去上(韵,可平),这个好懂,不举例了。
4、曲谱中遇到“厶”的符号的地方,首选是去声字,其次是上声字。如句式:×平×仄平平厶(韵)
例:[中吕·喜春来]曲谱:×平×仄平平厶(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
二、关于押韵应该注意的问题
押韵要注意的问题是:
1、初学者尽可能选择《中华通韵》填曲,因为《中华通韵》便于掌握,字又多,还方便查找。《中华通韵》有16部,《诗韵新编》有18部。《中原音韵》有19部。
2、写曲尽可能选择宽韵,如啊、衣、安、昂、英等。所谓宽韵,就是韵部的字多,便于选择。窄韵就是韵部字少。如《中华通韵》的二、六、七、八、十五、十六韵部。
3、曲的押韵不同于诗词,可以平仄通押。如果曲谱中遇到要求押去声字的地方,只能是去声字;如果曲谱中韵脚处遇到“厶”的符号,最好是押去声字,当然上声字也没错。例:〔
双调·拨不断〕
4、在曲的押韵中,往往会遇到平可以代上,上可以代平的现象,这种情况,首先按曲谱中的要求,其次可以按括号内的要求押韵。例:[中吕·醉高歌带过喜春来]
5、押韵的字应该在韵部里选择比较俗的字,一般不要选择雅的字。如在“啊”部里,可以选择瓜、夸、拔、爬、娃等,不要选择葩、遐等。
6、什么是暗韵:在句中某一位置,按曲谱要求要用韵部的字,因为它不同韵脚字那么明显,故叫暗韵。下面举例时再讲。
[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
曲谱:平平仄上(韵 可平),×仄平平(韵)。平平厶上,×仄平平(韵)。平平仄×(韵),×仄平平(韵) [过尧民歌]×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暗韵)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去(韵)。
三、关于选择曲调应该注意的问题
散曲创作选择曲调的问题,目前曲坛上有两种观点:
一是必须按古人说的去做:黄钟宫富贵缠绵,用于庆典、雅集、颂咏;正宫惆怅雄壮,适用于怀古、咏物;仙侣宫清新绵邈,表现清丽、隽永;中吕宫高下闪赚,表现激越、陈述;南吕宫感叹悲伤;双调健捷激袅,表现清新明快;越调陶写冷笑,用于讥讽讥刺;商调凄怆怨慕,表现悲伤婉转;大石调风流蕴籍,表现旖旎妩媚。
二是不予考虑。因为现在的散曲不是用来演唱,早已成了案头文学。曲调只是用来分类的,并不能表现或反映上面所述的情调。
在百度里搜散曲作品,只有曲牌,没有曲调。还有词,没有宫调,只有词牌。
我在说的具体一点。比如填写[商调·秦楼月],按照规定“商调凄怆怨慕,表现悲伤婉转”,但是我们动笔面对的是曲谱,曲谱并不能体现什么凄怆怨慕,什么悲伤婉转!同样南吕宫表现“感叹悲伤”,但我们面对南吕一类的曲谱时,它也不能反映“感叹悲伤”!所要反映的情感,只能通过文字来反映!因此曲调对于实际写作,没有什么作用!
四、关于散曲创作中如何选择衬字的问题
衬字因体式不同,而有区别。套曲不限制衬字,小令中不提倡衬字。注意不提倡不是不能用。
1、如果一定要加衬字,衬字必须放在句前或句中间,绝不能在一句最后一字前面加衬字。例如:(自别后)遥山隐隐。
2、衬字一般应该是虚词,如果放在句首,实词也可以;如果在句中,虚词为好。例如:(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3、加衬字一般是为了语言美,也是为了增加曲味。如果衬字用好了,一字难减;相反,一字犹多!也就是说可加可不加,一般不要加。例如:(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
4、衬字可以不讲平仄。如果是对仗句子加衬字,讲究平仄会更好!比如俊人不打扮也俊着力,打扮起来就更俊!
5、衬字一般用括号括起来。
附两首例曲:张养浩
王实甫
《[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尧民歌]
从上面两首可以看出,加衬字与不加衬字大不一样!
五、关于选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选材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一般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去写,不要写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比如山村、故里;写自己熟悉的行业,教师的写教育。只有最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奇思妙想。我们必须养成平时善于观察的习惯。
2、选择题材必须注意季节、时令、环境、人物,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违背季节去描写、去写景。
3、创作不同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选材要真实可靠,创作从大的方面不能违背,细节方面可以虚拟。
4、手法上不能太实,也不能太虚。一味地实,作品没有可读性,不感人。通篇都是虚,就不真实,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定要虚实结合,方能写出比较好的作品。所谓创作,我的理解,就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把生活中的事情凑到一起,选择其中最精华的东西,巧妙地进行安排,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取。
六、关于散曲作品中对仗应该注意的问题
元朝周德清曾经说过:逢双必对。在散曲里应该对仗的地方很多,因此大家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必须掌握对仗的技巧。散曲的对仗要比律诗的对仗简单,只需注意:
1、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例如:《〔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结构相对。如并列结构相对:东西对南北,春秋对岁月;动宾结构相对:飞鸟对走兽,起床对睡觉,唱歌对说话等。
大家不要忽视对仗的作用,它在作品中可以增色不少!
七、关于如何理解散曲语言“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古人说“诗庄词雅曲俗”,就我个人的理解,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曲的所谓“俗”,是相对于诗词的典雅说的。和诗词相比,散曲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直观明了的。
2、口语一般不入诗词,如果有也是个别现象,非主流;相反曲却可以容纳口语,最接近于口语。
3、曲的俗,一般是指元杂剧。因为戏剧是用来表演的,唱词的对象是听众。元代戏剧的听众是不识字或识字的社会最底层的市民,因此唱词必须要通俗易懂。套曲相比较小令要俗一些,因为套曲要叙述事情,要符合人物身份,因此它的语言比较俗。小令则雅一些。近代的吴梅、吴梅的关门弟子万云骏,当代的赵义山、郑永钤等大家都有论述。从元曲三百首里也可以看出,清丽的小令比较多。
八、关于写小令应该注意的问题
散曲的“俗”,前面多次提到,这里专门讲一讲小令的雅俗问题。
1、小令包括带过曲、联章或重头。
2、小令的“风格要稍微雅一些”(万云骏语)。如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小令一般没有衬字。如上两例。
4、小令注重意境的创设。一支小令,只能一个意境。意境的创设主要在选材。比如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所反映一样。
5、小令里每一句语言,可以是一幅画面;也可以整首小令呈现出一幅画面。应该有奇思,有奇语。明朝王骥德说:“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如:王和卿的《[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再如贯云石的《中吕·红绣鞋》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看着笑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那!更闰一更妨甚么。
文学作品贵在创新,首先要语言新,其次要意象新,意境新。散曲的用语周德清主张用熟字,这没有错!但我们使用熟字,语言必须翻新!上面两首小令,最精彩的地方,不是用了什么俗语、俚语,而是想象奇特,其用语有非常独到的地方:“把卖花人搧过桥东”、“更闰一更”。什么是曲味?这才叫“曲味”!由于用语新奇,导致小令的意境也别具一格。
当前曲坛有一种错误倾向,认为曲味就是一些生活用语。其实,真正的“曲味”就是奇思妙想产生的“奇趣”。在散曲创作中,如果有反常的构思,奇突的想象,奇妙的比喻,奇绝的夸张,奇异的警语,或用常得奇,化常为奇,或平字见险,朴字生色,均能收到奇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1、词语搭配问题,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衣服的色彩讲究搭配,自然界的植物也懂得色彩搭配,红花绿叶。俗语说:金娃配银娃,西葫芦配南瓜。我们作品的语言也是这样,务必要注意词语搭配。
2、作品不能写成老干体。通俗讲,所谓老干体就是干巴巴的语言,或空空洞洞的口号,没有艺术形象。避免这种现象,唯一的途径就是使用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它是一个复合名词。意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就是物象,具体讲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意的特点就是看不见、莫不着,像空气一样,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如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爱、恨、喜怒哀乐等等。象是自然界看得见、摸的着的物品。如山、水、树木,鸟雀、房屋、道路等等。我们写诗就是要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感情别人看不见、莫不着,如何来抒发呢?老祖先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物象来反映。比如通过桃花来烘托佳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又如用桃花来比喻人:“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用水来比喻愁怅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意象很重要,不会使用意象,你只能在诗词的门坎外徘徊,对诗词的博大精深的奥妙望洋兴叹了!
3、注意题目与正文脱节问题。不少人在不少作品里存在这个问题。题目必须统帅全篇,正文必须围着主题旋转;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