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吕恩相
吕恩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12
  • 关注人气:18,5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官到底累不累?

(2010-11-19 10:26:00)
标签:

侯猛

香港

法院系统

瞭望东方周刊

待遇

杂谈

分类: 时事短评

    今日,看到《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中国法官4年流失2万:待遇低?读罢该报道,我觉得有些问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法官到底累不累?

     根据《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09)》:“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3318件,审结11749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378875件,审执结10544736件”。由此可知,全国法院2009年一年共审判、执行案件数为“11749+10544736=10556485”,而法官为190000,如此一算,每位法官平均每年审理55.56件,就算56件吧,平均每个月审理执行4.67个案子,也就是说每个月平均办案不到5件,如此一来,单纯从数据上来讲,法官累从何来?

    可现实是“办案法官”确实很累,我有同学在北京基层法院,每年都审结300多个案子,平均一天一个,他说我这就算中等,有高手一年审结500多个案子,你说累不累,不说送达、开庭、现场勘验等等工作,就是光打500多份判决书,那得需要多少时间?所以,我说“办案法官”确实很累。但是,“法官”却不一定累,为什么?只是因为很多法官是不办案的,既不管审判,也不管执行,人家虽然只管食堂或者厕所卫生,但也是法官编制。

     所以,法官不累,而是“办案法官”很累。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在现有的编制下,压缩非审执人员的编制,增加审、执人员的编制,并将审执岗位和非审执岗位的待遇区分开来,审执人员的待遇和其办案的数量和质量挂钩,这样一来,“办案法官”累的问题就可解决。

    二、法官的薪水到底低不低?

    据我了解,北京基层法院的法官月工资大概在三千到五千居多,说实话,单纯工资的水平,在北京只能算中档收入,但是,法官的工资并不一定是法官的全部收入。法院还有其他各种福利、公费医疗呀等等,更有甚者,有些法官的其它灰色收入,更是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说,法官的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累,那为何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中还会出现数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局面。

   其次,说法官的工资低,得看参照物是谁?如果相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等来讲,法官的工资已经很不低了。

   再者,据“按劳分配”的经济法则,法官的收入应该与他的劳动成果相适应。目前,民众对法院系统工作的认同度极低,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非正常干涉的情况下,很多案件的原被告也都不认同法院判决,更别提那些暗箱操作的案件了。因此,纳税人花了那么多的钱,法院搞出来的结果,却不能让纳税人满意,还好意思让纳税人给你涨工资?

   三、法官到底够不够?

   这个问题和“法官到底累不累?”相关联,从我计算出来的数据看,法官是够用的。如果用国际标准来衡量,13亿人口,应该有13万法官,可我们现在有19万法官。19万这个数据,亦为最高法院报告所证实。我们不仅不缺法官,而且还有多的。

    而根据香港大律师公会大陆委员会委员张耀良今年10月2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做的一次演讲,内地的法官数量已足以令香港司法界瞠目,张耀良介绍,香港总人口700万,配备律师8000多名,全职法官仅185位。也就是说,内地的法官占总人口比,是香港的接近5倍。

四、法官跳槽不用大惊小怪。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系统因待遇低、压力大,流失了近两万人,其中不少是各部门业务骨干。而这个数据,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区差异的加大,一直有增大的趋势。”

法官作为一种职业,“有进有出”才应该是正常的,“只进不出”才是不正常的!法官作为公民,也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我曾经听一位同学讲过,他们分到法院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被告之:不能跳槽,不能考行政机关公务员等等!

 

总之,目前,就我国法官队伍的现状而言,提高“办案法官”占“法官”的比重,提高法官素质,改革法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法官的收入、地位与其办案的数量、质量挂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法官的待遇,这才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附:

中国法官4年流失2万:待遇低?

2010年11月19日09:49瞭望东方周刊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23/3/668/43437488.jpg

全国3000多个区县级法院的法官,这是法院系统内最庞大的一个群体:全国八成案件的一审由其审理;他们也是最艰难的群体,作为定纷止争的第一站,他们常常不被了解,不堪重负,甚至把自己称为“弱势群体”。

在今年10月末,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做的关于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里,基层法官被描述为“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职级待遇较低、队伍不够稳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基层法官应当是保护弱势群体强有力的屏障,现在自己却成为弱势群体,这在全世界都是独无仅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汤维建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法官为何“苦不堪言”

本刊记者了解到,始于2008年年底的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改革与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是其中重要一环。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基层法官的境遇在意见出台接近两年后,情况并无改善甚至更糟?

在工作报告中,王胜俊用了一组数据释疑: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系统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1493.95万件,年均审结民事案件597.58万件,这个数据比前5年年均结案数增长了22.82%。

案件量大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法官“苦不堪言”。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戴玉忠将法官的加班状况描述为“白+黑”与“5+2”。

另一方面却是待遇不见增长。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李其宏表示,他在基层法院当副院长时,月工资不到1600元。

本刊记者采访到的几名基层法院法官均表示,李其宏所称的待遇基本属实,自身待遇情况“羞于启齿”。

即便法官如此辛苦,司法效果似乎依旧不佳。对司法不公的批评声一浪盖过一浪,在今年年中,甚至发生过枪击法官、向法官泼硫酸等恶性事件。

汤维建很早就发现了法院系统的这个悖论,且这个悖论在这两年似乎越发明显:案件量大、法官极度辛劳;但当事人却不满意、社会舆论评价偏低。

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法院的一项调查表明:94%的法官反映心理压力较大;50%的法官认为工作繁忙、无法顾家是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60%的法官认为工作压力对婚恋造成一定影响。

而一组来自辽宁法院系统的数据是,因为工作压力大,辽宁法院系统患恶性肿瘤、脑中风等疾病的法官有402人,已去世56人。

法官人数够不够?

是法官数量太少,案件总量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还是法官待遇确实低到了不可忍受的水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贺一诚认为,我国的法官数量并不少。按国际惯例,13亿人口,应该有13万法官,可我们现在有19万法官。19万这个数据,亦为最高法院报告所证实。

而根据香港大律师公会大陆委员会委员张耀良今年10月2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做的一次演讲,内地的法官数量已足以令香港司法界瞠目。

张耀良介绍,香港总人口700万,配备律师8000多名,全职法官仅185位。也就是说,内地的法官占总人口比,是香港的接近5倍。不过,张耀良亦表示,这些年香港法官的人数有点不够,因此开始有一些律师被委任为兼职法官。

案件量似乎也不应是大问题。长期研究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学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国际惯例,由19万名法官来审理每年五六百万的案件量,应当是能够承受得住的。

但现状却是法官们每日疲于奔命,侯猛认为,这与效率有关。“基层法院遇到的不少案子都遭遇‘打招呼’,法官哪敢轻易裁判,甲方托人打了招呼,你就不知道乙方会不会找个更厉害的人来打招呼,这种情况下法官只好先拖着。”

拆迁业务律师王才亮向本刊记者表示对此深有感触:“案子进门,大家托人”,有的法官把案子长期放在手上就是不办。

王才亮认为,法官疲于奔命的另一个原因,是许多法官干了其实不该由法院去管的事情。“比如房屋拆迁,本该由政府的拆迁办管,但一些法院的法官不审案子,专管拆迁去了。”他认为这种情况现在非常普遍。

4年流失法官近2万人

待遇过低是唯一没有严重争议之处。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双战表示,局部待遇低确是事实,“决策层应该思考,要体现对这支队伍的关心;但是期望值不能过高,不能老和待遇最高的职业相比。”

吴双战所指的职业,亦是中国法官谈及待遇时最常挂在嘴边比较的职业:律师群体,而西方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法官待遇,也常被当做参照系。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0月30日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律师群体在今年的平均年薪是28万。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估算偏低,“是将实习律师亦算在内的结果,实际上,北京律师人均年收入在2004年时就达到50万元。”

根据张耀良提供的数据,香港高等法院法官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北京市高等法院法官5年的工资。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振华介绍,1995年出台的《法官法》第38条规定,法官享有审判津贴、地区津贴、保险和福利待遇,但这些一直没有落实好。

在法院系统内部,还存在编制内、编制外法官之别:编制外的法官,因为待遇福利差了一大截,近些年来甚至频以上访形式维权;而编制内法官,也因地区、层级差别,矛盾重重。

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系统因待遇低、压力大,流失了近两万人,其中不少是各部门业务骨干。而这个数据,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区差异的加大,一直有增大的趋势。

“给我5年时间,等我业务精湛、人脉广泛,我一定会脱离法院系统。”北京市一位基层法院法官如此向本刊记者描述她的未来。据她所述,在同一个法院系统内,持她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加薪?扩编?

给法院系统加薪、扩编的呼声,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司法界人士共鸣。

侯猛向本刊记者表示,法官加工资的要求应当考虑,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的法官。不过,对于中国法官工资与西方靠拢、与律师靠拢,侯猛并不赞同。

“有人说美国法官的高收入保持了法官的中立性,因此我们也要搞高收入,这完全没有可比性。”侯猛认为,薪水与国际接轨的前提是,我们的法官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工作能力。

“美国法官之所以拿那么多工资,是因为他们基本上都至少干了七八年律师,再经律师协会推荐,州长或总统选择,议会最后决定,才当上法官;即便是当上法官后,每天也还要工作15小时以上。”北京市京华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兵向本刊记者表示,这些我们的法官现在还做不到。

王才亮的观点更为激烈,他说,“加多少才够?把北京法官的工资加到月薪2万元,他还是会和一些成功律师比—— 有的律师一天能拿20万,我们呢?”

关于扩编,本刊记者采访到的学者普遍表示,暂时不扩为好。案件审不过来,可以先通过法院内部人员配置转变的方式来解决。

侯猛告诉本刊记者,实际上,基层法院约有60%的法官并不审理案件,而是在从事其他诸如后勤、办公室、执勤、宣传、理论研究等行政性工作。“不能一提到法官数量少,就请求中央增加编制。”他指出,要警惕最后增加的编制都是政治部、办公厅、司改办等行政编。

(瞭望东方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