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祀“祖宗”到供奉“神灵”

的“清庙”,即太庙,是祭祀周文王的地方。古人崇尚祭祀祖先,贵族、皇族以及一般老百姓,都有宗庙、祖庙的供奉,以表示对祖先的追思敬慕,也希望得到祖先的庇护。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个体现。
在古汉语中,“庙”实际上也用来表示朝廷,皇宫贵族治事的地方,又称为“前殿”。有学者说,“庙堂”本指宗庙明堂,因古代帝王遇到大事都要告于宗庙,议于明堂,因此古人遂以“庙堂”指朝廷。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里的“庙堂”实际上就是指的前殿,国君朝见臣僚、商议政事的地方。“庙”的繁体为“廟”,广字头代表是在一个屋檐之下;广字头下的“朝”即朝廷,代表“廟”和“朝廷”是相关的建筑,即西周王室、贵族进行祖先祭祀的地方。
“庙”具有祭祀祖先,同时具有祭祀神灵的功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清代学者段玉裁这样说过:“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意思是说,古时的庙本来只祭先祖,不祭神。为神立庙是在夏商周三代以后才开始的。所以说“寺”和“庙”至少在中国汉代以前,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进入的地方。“寺”是指国家机关办事的场所,即官署;“庙”是指封建王室和贵族们,专门供奉先祖灵位的地方。古代皇帝的庙号,就是皇帝逝世后排在太庙的位次。
两汉以后,“庙”字的意义有了演变:“庙”指供奉神的一般庙宇,“寺”是供奉佛的佛教建筑,“观”是供奉仙的道教建筑。孔子、关公、土地神、玉帝、龙王、城隍等等,这些都是本土产生、民间供奉的“神”,供奉这些“神”的场所叫“庙”。道教的建筑不叫“庙”,称之为某某观、某某庵、某某宫。“宫”,多为帝王敕建的道教场所,如永乐宫、青羊宫等,体现道教与皇权的密切关系;“观”,源于道教与天文观测的渊源,最早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天象的高台,后成为道教修炼和祀神的场所。例如终南山楼观台,被认为是“道观”的起源之一。道教结合二者形成“宫观”一词。“宫观”不仅是宗教场所,还体现了道教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其建筑布局常模拟仙境(如设有炼气台、承露台等)。“宫观”是道士们修行、供奉祭祀神灵、举行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道教宫观是按照想象中的神仙天堂和洞府仙境来建制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意义。比如:西安的八仙庵、周至的楼观台等等。道教建筑的规模也是属于比较大,如
在当下,“寺”是供奉“菩萨”的地方;“庙”是供奉多元对象,或祖先(宗庙)、或自然神(龙王、土地)、或历史名人(关羽、孔子)及道教神祇(玉帝、太上老君)。从宗教属性来看,“寺”是佛家的,“庙”是儒家的;“寺”里面一般供奉的是佛祖、菩萨和金刚,而“庙”里面供奉的是祖先、神鬼、英雄和先烈;“寺”研究的佛教是外来的,而祭拜祖先的“庙”则是本土的。“寺”里面的佛是超然物外的,人们拜佛是为了寻求心灵的解脱;而“庙”里的先人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是供后人瞻仰和缅怀的。
“寺”和“庙”的区别,就这么简单,这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