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家“官署”到佛教“道潮

有不少人常常把“寺庙”这个词,看作是一个固定词组,并且都会认为是佛教的庙宇。但事实上,“寺”和“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例如“寺”,有少林寺、大昭寺、白马寺等等;例如“庙”,有孔(子)庙、关帝庙、太庙等等。在古代,尤其在唐朝以前,“寺”和“庙”,分别指两种不同的官方活动场所:“寺”是
官署;“庙”是祭祀的地方。
“寺”,作为官署的名称,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在秦汉时期,国家的很多政府机构都以“寺”命名,像宫廷侍从们办公的“侍中寺”、接待外宾和少数民族的“鸿胪寺”、掌管粮食储藏管理与供应的“司农寺”,以及大名鼎鼎、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大理寺”等。就是到了唐朝,国家还专门设有“九寺”,即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卫尉寺和太府寺。其中,“太常寺”主管宫廷礼乐;“光禄寺”主管宿卫、侍从;“太仆寺”主管皇帝的车驾、马匹;“大理寺”掌管刑狱,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检;“鸿胪寺”主管接待外宾,朝会礼仪;“司农寺”管宫中谷物钱粮;“宗正寺”也就是后来清朝“宗人府”的前身。
自东汉传入佛教以后,一直受历代王朝统治者所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对民众有教化作用,便兴建了一些场所,供僧团教授佛法、居住、学习、修行所用,这类的建筑场所都称为“寺”。从东汉开始,“寺”被赋予了宗教意味。在官方的倡导下 ,佛教被百姓所接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频繁,时局动荡,普通百姓在战乱中寻求宗教慰藉,为佛教兴盛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北朝寺庙的繁多。据史书记载,南朝梁武帝时期,寺庙数量竟然高达2486所,僧侣人数更是达到了8万多人。而在北朝北魏末年,寺庙数量竟然超过了3万所,僧侣人数更是高达200多万。这些数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
佛寺都供奉菩萨。大雄宝殿中供奉的菩萨,比较常见的是一佛二弟子(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佛四弟子(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等。除了大雄宝殿外,寺院中还会包括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等建筑。通常所说的佛教“三宝殿”是指1. 佛殿。如大雄宝殿,是佛教徒进行礼拜和供养的场所;2. 法殿。存放经文的地方,如藏经楼;3. 僧殿。僧侣修行和居住的场所,也称为僧寮或禅房。这三殿是佛寺的重要场所,不能随便去,所以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
寺院里供奉的是佛菩萨,而不是神灵。宗教界认为,我们到寺院去,主要是要学习和萌生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而不应该是祈求菩萨保佑你升官发财,或考上好学校,或找到好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