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小时工作制谈起

在今天,每天工作8小时,是天经地义的,适用于各行各业;但在19世纪以前,想每天工作8小时,那是一种奢想。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工人每天被迫进行大量劳动,从中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工人们进行了持久的卓越斗争。
工人运动导致了今天的8小时工作制。在没有工人运动的我国古代,各行各业,尤其是政府官员,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多少?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进行了简单探索,查到了一些零碎资料,整理出来与亲友共享。
我国古代官员每天的上班时间,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差异。先秦至汉代,官员们通常在鸡鸣时分起床,大约是凌晨5点左右开始工作;唐宋时期,中央官员一般在卯时(5:00-7:00)上班,称为“点卯”;明代,早朝官员需要在凌晨3点起床,5点入宫,而地方官则在卯时点卯;清代,中央官员凌晨5点起床,步行入宫;地方官则在卯时点卯。古代官员需要在每天的卯时(5:00—7:00)到官衙打卡,称为“点卯”;下班时间在酉时(17:00—19:00),各地官员都要按照这个时间上下班。这样算下来,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将近12个小时。卯时上班,酉时下班,大体践行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节奏。
我国古代也给官员放假。就以唐朝为例。《唐六典》中规定的假期有二种,即长假和短假。1、长假。唐代人最重视的两个节日是元日(春节)和冬至。这两个盛大节日,都会给官员们放七天假。唐人也十分重视清明节和在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在寒食节这一天要禁烟火,吃冷食,以纪念被晋文公失误烧死的忠臣介子推。清明节和寒食节,一共要放假四天。到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中秋节,以及夏至和腊日(腊月初八),都有三天的假期。夏至和腊日与冬至类似,在这两天同样要举行祭祀,祈祷丰收和来年的风调雨顺。
2、短休。在正月的七日,十五日,晦日(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春秋二社祭祀的那一天,都会给官员放假,再加上之前的元日假期。正月之后,在每年的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即端午节)、三伏日、七月初七和十五、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和十一也都会有一天的假期。唐代还会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放假。在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的节气上也都会给一个星期的假。唐代时除了这些和节日、节气有关的假期,也有类似现在周末双休的制度。他们会在每旬(十天为一旬)的最后一天放一天假。有趣的是,类似于现在周末双休的旬假制度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以上这些便是唐代时所有官员都能够享受到的每年都有的假期;有人统计,一共有113天。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公务员假期,比唐代的要多一些,双休日(104天)+法定假日(13天),就有117天,例外还有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产假、陪护假、事假、病假等等。这是优越的社会制度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