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慎终追远”

清明节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我还想谈谈“慎终追远”这条成语。在清明节假期期间,“慎终追远”与“祭祀”、与“扫墓”常常相提并论。在人人都说“慎重追远”的时候,有人私下对我说:“我知道‘慎终追远’的大概意思,但说不清它所表达的全部内容。”这话说得很真实。有鉴于此,我就把所学习到的有关“慎终追远”的基本知识写出来,与亲友共享。
从字面上讲:“慎终”,就是谨慎对待父母丧事(“终”指生命终结);“追远”,就是虔诚追念祖先(“远”指年代久远的先祖)。最早讲“慎终追远”这四个字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论语·学而》记载了曾子说的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按照丧礼慎重办理父母丧事;春秋祭祀,怀念追思祖先。做好“慎终”与“追远”,就可以起到“教民追孝”的道德教化作用。“慎终追远”体现的是感恩之心。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在儒家看来,不仅要以礼“事生”,也要以礼“事死”。有学者认为,儒家“慎终追远”思想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关爱生命,尊重父母。“仁者爱人”,让每一位健在的人活得有尊严,而不是苟且偷生;让每一位逝者离开人世时,告别仪式充满温情与友爱。对逝者的怜悯,是对生命的尊重。其二,“慎终追远”透显出浓郁的感恩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非常重视感恩之心,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要祭天地、祭先祖,在祭祀仪式中表达真诚的感恩之情。感恩之心的树立是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道德基础。
“慎终追远”还被一些学者看作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实践,将“生养死葬”的孝道,扩展至对祖先的永恒纪念,形成“孝—丧—祭”的完整伦理链条;还有学者把“慎终追远”看作是传统习俗的延续。当代社会仍保留祭祖、修家谱等实践,但仪式趋于简化,更侧重精神传承。海外华人通过“寻根祭祖”活动维系文化认同。
“慎终追远”有一个反义词,那就是是我们常说的“数典忘祖”。 “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礼制、历史。“数典忘祖”是指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 数典忘祖””的出处在《左传·昭公十五年》。书中记载春秋时期,一位名叫籍谈的晋国大夫出使周王室,周景王问他:为何没有进献贡品?籍谈回答说:晋国没有受到周王室的赏赐,所以无物可献。周景王随即列举了历代周王室对晋国的赏赐,并责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裔,却“数典而忘其祖”,即历数典故却忘记了自己祖先的职守和恩惠。后来引申为:谈论历史时,却忘记了自己祖先的根源,比喻忘本或对本国历史的无知,也引申为背叛传统、否定出身。“数典忘祖”讲的是“忘本”;“慎终追远”讲的是“重本”。正反相对,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