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29日),我在《马爷七十了》的博文中,曾经谈到马未都以工厂工人身份,一位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直接调入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文学室)担任文学编辑。这太出乎他的意料,无限感慨地说:“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什么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呢?因为出版社通过马未都的来稿发现,这是一位有着潜能的文学青年。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确具有慧眼,如同伯乐一样
,为国家发现了一匹千里马。
“伯乐”、“千里马”这两个词,我们经常能听到。
史书上讲,伯乐,原是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他是春秋时代的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延续到现在。
孙阳被称为伯乐,源于他给春秋时期楚王买到了一匹千里马。怎么买到的?据说有一次,孙阳从齐国返回楚国的路上,看到一匹拉着盐车的马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气喘吁吁,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当伯乐走近时,这匹马突然昂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认定,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又骨瘦如柴,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交给了楚王。经过一段时间调养,果然是一匹非同一般的骏马。由此孙阳名声大噪,如同天上的神仙伯乐一般,把孙阳誉为“伯乐”。
在古代,能像孙阳(伯乐)那样会相马,会识别是否是千里马的人,少之又少。唐朝人韩愈在他写的《马说》一文中就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不是相马专家,写这段话的用意,绝非单纯议论马匹。后人认为,韩愈写这段话的初衷,是用文学化的寓言批判时弊。在韩愈看来,社会的问题不在于没有人才,而在于缺乏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的机制。韩愈作为怀才不遇的文人,借此宣泄愤懑,同时为天下寒士发声。龚自珍有感于晚晴时期的腐朽与压抑,也写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
·
在咱们国家,在近现代,也有伯乐,发现和培养了不少原本默默无闻的才俊,例如蔡元培。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破格聘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青年学者为教授,推动新文化运动,重塑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而后来的鲁迅先生,不仅自身是文学巨匠,还发掘了萧红、萧军、柔石等青年作家,支持新兴木刻运动,推动现代文艺发展。在数学界,有
“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庚睿目识景润”的佳话。熊庆来,一位对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科学家,被誉为众多数学家的伯乐。熊庆来慧眼识珠,力荐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任职,校方不允,他表示没有华罗庚的清华自己也不待,用这种方式为中国留下了一位数学天才。
·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韩愈说的;但愿在咱们国家,伯乐也常有,不拘一格降人才!
。
,
而
注3
伯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