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是哪“五子”?

在婚礼场上,常常能听到“早生贵子”、“连生贵子”、“五子登科”这样的祝福语;在酒场上划拳时,也有“五子登科”这样的“酒令”。“五子登科”是指哪“五子?”这是喜欢划拳的人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南宋人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里,就有关于“五子”的表述。《三字经》写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里讲的窦燕山“教五子”,就是“五子登科”中的“五子”。窦燕山五个儿子都先后“登科”(即考中进士),这在古代,是一件很不平常事,所以被写入了当时儿童的启蒙读物。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874—955),蓟州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人;因家住燕山一带,所以被人称为“窦燕山”。 窦燕山,五代时期后周的大臣、藏书家。他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相继在科举考试中荣登进士,因而被称为“五子登科”。学而优则仕。考中进士后,个个进入仕途,长子窦仪,官至礼部尚书;次子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子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子窦侃,任起居郎;五子窦僖,位左补阙。当时的侍郎冯道,特地给窦燕山赠诗一首:“燕山窦十郎(即窦燕山),教子有义方,灵椿(传说中长寿树)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赞美了窦燕山教子有方,使得他的孩子们同丹桂一样芬芳。
不管是《三字经》,还是冯道的“赠诗”,都非常看重窦燕山五个儿子先后“登科”了。所谓“登科”,就是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其中“科”指考试科目,“举”是选拔的意思。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终于清朝末年。在隋唐以前,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据史书介绍,在夏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即官员的职位和爵位由家族血缘关系决定,世代相传;战国时期实行军功制,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军功的大小;汉朝主要采用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并推荐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察举制包括“征辟”和“察举”两种方式。“征辟”是上级官员自行招聘下属,而“察举”则是地方长官向中央推荐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方式。该制度由中央派遣中正官评定地方士人的品级,根据德才和门第综合评定,共分为九品。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对官位的垄断,但后期也被世家所操控;从隋朝开始,实行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继承和完善,并在宋朝达到了完备的状态。明清两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但最终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被废除。科举制度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打破了血缘和门第的束缚,重塑了无数读书人的命运轨迹,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变迁,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
在酒场上,除了“五子登科”外,还有一个叫“五魁首”的酒令。“五魁首”指的是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五经考试都取得第一名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