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腊八粥”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称腊月初八,简称“腊八”。为什么十二月称之为“腊月?”这与上古时期的祭祀有关。古书上说,先秦时期,每到岁末年终,都要用腊肉祭祀祖先,久而久之,也就把这种祭祀称为“腊祭”,随而把十二月也称之为腊月。用一个新词代表一个月份,这在古代很平常。例如:把一月叫正月,二月叫花月,三月叫蚕月,四月叫麦月,五月叫蒲月,六月叫荷月,七月叫巧月,八月叫桂月,九月叫菊月,十月叫露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即喝腊八粥?当下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佛祖得道。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六年,最终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在他修行过程中,曾因体力不支昏倒,被一位牧女用杂粮和野果熬成粥喂他。后来,佛教徒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并施予百姓,以纪念佛祖成道。西安城区的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广仁寺、卧龙寺等,都会在腊八清早6:30-7:00向市民“奉粥”。
腊八粥源于纪念佛祖得道的说法,多年来曾引起我的质疑: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真的是腊月初八?怎么换算的?谁换算的?把佛祖成道的日子确定为腊月初八,是不是为了发展佛教,有意附会中国民间早已存在的腊月初八喝粥的民俗?
我在上大学时,曾经听老师讲过,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以后,曾经受到很大阻力,并且历经四次劫难。为了求得生存、发展,那些高僧们不得不修改一些教义、教规,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情风俗,即佛教中国化。例如:在政治上,尊重贤明君主;在义理上,与儒道佛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在信仰上,适应民众要求,供奉多位菩萨;在教派上,根据中国民族特点,成立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傣族佛教等。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说不定把佛祖的成道日期,附会到中国早有的腊八祭祀和喝腊八粥的民俗之中,通过施粥善举,联络民众,让善男信女皈依佛教,扩大佛教规模。
相比于佛教,道教的宣传力度相差很大。其实道教,也向民众施粥、奉粥。西安八仙庵就有。道教是在东汉末年土生土长的宗教,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礼仪内容,“三会五腊”更是道教的重要节日。据介绍,道教的“三会”
,包括正月初七的举迁赏会,此日上元赐福;七月初七的庆生中会,此日中元赦罪;十月初五的建生大会,此日下元解厄。道教“五腊”日,包括正月一日的天腊、五月五日的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的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所谓“王侯腊”,就是指旧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民间用果粥祀神,然后聚食及馈送亲邻。“王侯腊”就是民间的“腊八节”;“腊八节”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
从道教的“王侯腊”告诉我们,在我国,先有道教的腊八节,然后才有佛教的腊八粥。有学者用史料证实,腊八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腊祭。起初并没有固定日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佛教的腊八粥,则是在汉朝末年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固有的节日习俗而逐步形成的,到宋朝才成为定制。
腊八节,在南方不普及,知道的人不多;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陕西关中,大米生产少,主要是小麦。因而在关中农村不吃腊八粥,只吃腊八面。
熬制腊八粥的食材,并没有绝对规定。早期的腊八,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人们会把煮好的五谷杂粮献给神灵,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运气吉祥。这便是最早的“腊八粥”。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常见的材料,已经包括了红豆、绿豆、黄豆、花生、大米、小麦、糯米、红枣等,食材丰富多样,象征着丰收和团圆,寄托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