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禅宗
(2025-01-03 06:06:44)
禅语,通常的解释是指与禅相关的言语表达,话语平朴,含意深远。我在昨天(元月2日)写的博文中谈到的“凡墙都是门”,就是一句禅语。禅语往往多半出现在师徒、朋友之间对话场合。日前,我在网上看到《景德传灯录》中的一则师徒对话,就充满禅意。故事写道:唐代时,有一位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即今柏林禅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赵州镇)。这位僧人想要开悟,但不得其法,于是请赵州禅师指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说:“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禅师问:“你吃粥了吗?””僧人答:“吃粥了。”赵州禅师接着说:“那就洗钵去吧!” 这位僧人原本认为要深奥的、奇特的、玄妙的道理才能通往悟境,不意间经赵州禅师简言一句,悟境即现、烦恼顿消。僧人开悟的关键,在于赵州禅师针对僧人的祈求,答非所问。这是最高明的回答。应该吃粥时就吃粥,吃完粥应该洗钵就洗钵;生活的事实和现实不过如此,而悟境不离事实与现实。这就是著名的“赵州粥”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苏轼信佛,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有一天,苏轼与佛印禅师在禅房静静品茶,谈论佛法,聊到高兴之处时,苏轼突然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和尚说道:“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哈哈大笑,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坨牛粪。”佛印和尚也是哈哈大笑,并没有回应他的话。苏轼十分高兴地回到了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并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在禅机对话中,胜了佛印禅师一筹。但没想到苏小妹却对苏轼说:“傻哥哥,你输了!佛教最讲究心境,境随心变,相由心生。佛印禅师说你像一尊佛,是因为禅师心中有佛;而你说禅师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啊!”苏轼听后,顿时面红耳赤起来,觉得禅理学习不够。
说到禅语,还应该说说禅宗。中国佛教,自东汉时期经西域传入中国后,发展很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上楼台烟雨中”。这是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描述了南朝时佛教发展的盛况。到了唐朝,形成了八大佛教宗派: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八大宗都有自己的祖庭。除了禅宗祖庭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天台宗祖庭在浙江台州国清寺外,其他六个宗的祖庭都在西安市。当下在咱们国家,信众最多的为禅宗和净土宗。禅宗主张通过打坐禅修来领悟佛性,适合那些希望通过内心修炼达到心灵自由的信众;净土宗则提倡专修念佛法门,通过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求往生西方净土,适合那些希望通过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达到解脱的信众。西安市的卧龙寺、西五台、香积寺都是禅宗寺庙。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佛教修行方式行为,源于古印度。禅的梵语为“禅那”,意为“静虑”或“思维修”。禅,强调通过冥想、内省等方式,使内心达到高度的专注和平静,从而洞察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佛教界认为,达摩祖师东来,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就是一种通过极度的静虑来等待合适的机缘,以传递佛法心要的行为。有达摩 建立的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教外别传(音zhuan 第四声)”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禅宗这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传授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禅宗强调内心的静默和直接体验,而不是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冥想和内省,直接洞察自己的本心和本性,从而达到成佛的境界,而不需要依赖文字和教条。具体讲,禅宗的修行方法就是“打坐”,静坐敛心、止息杂念。如果能持之以恒,即可达到某种神秘境界。在现代生活中,禅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冥想和心灵成长等领域。通过禅修,人们可以学会专注于当下,不被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所干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