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开始

“真正人生从五十开始“,是日本松原泰道法师根据他的经历总结出来的一句经典名言。松原泰道法师,1907年生,佛教生活哲学的倡导者。他一生强调并身体力行“三不主义“,即不勉强,不浪费,不偷懒。他认为,50岁以前是打基础阶段,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干活;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责已经完成,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的最有价值阶段。松原泰道法师从65岁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开始,年年有新书问世。到他101岁时,出版著作超过130部。。他写的《五十岁到一百岁的人生规划》一书,很受欢迎,已由杨向东翻译,2009年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2014年,国内学者钟键夫根据松原泰道“真正人生从五十开始” 的理念,编写了《真正人生从五十开始》一书,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畅销书。遗憾的是,至今我还没有看到这本书。据介绍,该书有许多中老年人的励志事迹,值得一读。
在我国,杜甫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慨叹,衍生了”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哀鸣。这在中国古代,或许是社会真实写照;但我也了解到,许多有识之士,虽将届或已届天命之年,仍然奋发有为,大器晚成。西周时期的姜子牙,72岁辅助周武王推翻商朝;48岁的刘邦起兵抗秦,建立大汉王朝;近现代的齐白石,早年曾是木工,以卖画为生,1921年(时年57岁)定居北京后,潜心作画,终成名扬中外的绘画大师;沈从文,原是一位作家,1963年(时年61岁),受命编写中国服装史,历经21年,《中国古代服装研究》终于付梓出版。这本《服装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认为是“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在企业界,例如任正非,43岁创建“华为”;再如张忠谋,56岁建立“台积电”。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大器晚成的,不胜枚举,用事实否定了“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慨叹,也否定了“五十人生过半,六十告老还乡。七十遛弯下棋,八十晒晒太阳。九十躺在床上,百岁挂在墙上”的顺口溜。
我国现在平均年龄,男74.2岁,女79.3岁。按照联合国世卫组织的划分,45—59岁为中年人;按照我国的年龄划分标准,18—40岁为青年,41—60岁为中年。50岁,处于中年阶段。中年人经验多、阅历多、精力还没衰退,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有学者根据松原泰道的学说认为: 50岁后,是为自己活着,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不应该年到50就停步不前,自暴自弃。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看似有点消极,但根据学者研究,这句话,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在天的”天“,指的是时间、空间及其他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事物的成功与否。人谋在前,天成在后;谋事在人,终归有成;没有人谋,绝不能天成!只要努力作为,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已年过90,回顾过往,对“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开始”,尤感深切。我49岁从学校“汉语教研室”调入“体育理论教研室”,从事《体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天地。在新的岗位上,我从零开始,砥砺前行,在以后的10年中(60岁退休),我在不同刊物上(包括《体育科学》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参加了多次国家级(包括北京亚运会)体育论文报告会;出版了多部体育图书 (包括合写的);曾给多所体育学院(系)讲授过《中国体育史》;曾在访问日本大阪体大期间,做过《中国古代球类运动》的学术报告。在这10年,我获得了“教授”职称;获得了“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获得了中国体育史学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就是在退休后,我还先后写过3篇论文,分别参加了陕西省召开的有关体育论文报告会 。在健身方面,我60岁退休后,在继续力量练习的同时,增加了柔韧练习,直到现在,我还能做“竖劈叉”。所有这些,都说明年过五十,还能有所作为。对于我来说,我的真正人生从五十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