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2024-10-12 06:01:52)


 

昨天是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我收到了不少亲友送来的良好祝愿,祝我健康长寿。我心存感激。我们学校的离退休工作处,专门邀请今年步入70岁、80岁、90岁的离退休老人的代表集体过生日,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曲,许生日愿望,学校还给每位寿星送礼物,发红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

    在这个传统节日,我想起了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也想起了九月九日岑参写的“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的名言。据介绍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写了《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相和”,其中有“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的诗句。岑参登上大雁塔后。站在塔上往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着身子往外听,山风呼啸迅猛。岑参通过看鸟、听风,从一侧面,描写了大雁塔的高度。我登过两次大雁塔,对岑参的诗句,深有同感。

现在不太谈“重九登高”的事了,但在古代,尤其在唐朝,重九登高,蔚然成风。重九登高开始于什么时候?通常认为开始于战国,到汉代,逐渐衍变成一种习俗。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候,就有 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音fu xi 在水边举行祭礼)、登高的说法。据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汉朝以长安为京城,在长安的附近有一个小高台,每到重阳节,人们便会纷纷登上小高台,欣赏秋天的美景,因为所登的山为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说。

 

重阳节登高,人们还会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其中缘由,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述:东汉时期汝南(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人士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后来,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使得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除了《续齐谐记》传播的神仙道教所宣扬的观点外,也与《易经》理论有关。《易经》中把定为阴数,把定为阳数。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加之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再者,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厄。

古代相传下来的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习俗,至唐五代时期愈益盛行。唐代,朝廷正式批准民间以重阳为节令,使得重阳登高愈加普及。据史书载,唐中宗曾于重阳节率群臣登高饮酒,并赋诗。唐代名医孙思邈则明确把重阳登高看成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他在《千金要方·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飘在上面)之,既醉而归。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郪县(今四川绵阳)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更是流传千古,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篇,表达了诗人重阳登高,写诗寄托怀念故乡兄弟之情,感慨节日中骨肉不能团聚。

    古人登高,不仅登山,也会登楼、登台,一切可以令自己的目光更开阔、胸襟更豁达的地方,都要去攀登。

    唐人登高这种习俗,不仅限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有时也在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进行。这种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和道教信仰。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传说中这一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因此,这一天被视为人类的生日。唐代人们在这天登高,不仅是为了祈求健康和长寿,也是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日子。此外,唐代是一个道教信仰极盛的时朝代,道教将正月十五日列为上元节,认为这一天是天官的生日,因此也有登高的习俗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