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昨天是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我收到了不少亲友送来的良好祝愿,祝我健康长寿。我心存感激。我们学校的离退休工作处,专门邀请今年步入70岁、80岁、90岁的离退休老人的代表集体过生日,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曲,许生日愿望,学校还给每位寿星送礼物,发红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
现在不太谈“重九登高”的事了,但在古代,尤其在唐朝,重九登高,蔚然成风。重九登高开始于什么时候?通常认为开始于战国,到汉代,逐渐衍变成一种习俗。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候,就有 “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音fu xi 在水边举行祭礼)、登高”的说法。据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汉朝以长安为京城,在长安的附近有一个小高台,每到重阳节,人们便会纷纷登上小高台,欣赏秋天的美景,因为所登的山为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说。
重阳节登高,人们还会“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其中缘由,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述:东汉时期汝南(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人士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后来,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使得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除了《续齐谐记》传播的神仙道教所宣扬的观点外,也与《易经》理论有关。《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加之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再者,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厄。
古代相传下来的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习俗,至唐五代时期愈益盛行。唐代,朝廷正式批准民间以重阳为节令,使得重阳登高愈加普及。据史书载,唐中宗曾于重阳节率群臣登高饮酒,并赋诗。唐代名医孙思邈则明确把重阳登高看成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他在《千金要方·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飘在上面)之,既醉而归。”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郪县(今四川绵阳)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更是流传千古,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篇,表达了诗人重阳登高,写诗寄托怀念故乡兄弟之情,感慨节日中骨肉不能团聚。